本报讯 (记者 罗丽 通讯员 冀美丽)“一条条‘小鱼儿’在我的手里诞生了呢!”在交城县图书馆,王瑾萱小朋友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莜面鱼鱼,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个暑假,图书馆不仅是读书之地,还摇身一变为“文化课堂”和“美食工坊”。交城县图书馆连续开展了四期地域文化知识公益讲座,让广大市民和孩子们在听故事、做手工、品美食中,零距离触摸交城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在老师的指导下,35位学员一起揉面、搓条、推卷。指尖翻飞间,一团团面变成了精巧的栲栳栳、可爱的鱼鱼。交城县图书馆地域文化研究员丁琛一边示范,一边讲述着莜面的故事:“莜面的制作在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唐国公李渊被贬为太原太守的时候,来到玄中寺,方丈招待他时拿的就是莜面栲栳栳。唐太宗李世民在起兵反隋的时候,为了犒赏三军,也是用莜面栲栳栳,所以犒劳三军也是莜面栲栳栳名称的由来。”历史传说为手中的食物增添了厚重的滋味,市民郑晓燕感叹道:“原来莜面不仅是舌尖上的文化,而且还是刻在民俗里的智慧。”
据了解,交城县图书馆精心筹备的暑期地域文化公益讲座共四期,每期35人,每周六准时开讲。活动以“探寻家乡文化密码:历史、特色与传承”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从交城地域文化概述、非遗文化、民俗与美食、爱我家乡、大美交城等方面,深入介绍交城地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点燃了市民探寻家乡文化密码的热情,也为交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市民常鹏娇通过讲座,被交城悠久的历史深深吸引:“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希望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都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