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兄弟情深 同心抗战

——记父亲梁仁和叔父梁鉴

梁仁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的纪念章。

□ 梁东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7月8日,延安党中央向全国通电,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全民族四万万同胞奋起抗战。正在离石完小读书的父亲梁仁和叔父梁鉴,被抗战宣言所召唤,毅然弃笔从戎,前往驻扎在离石马茂庄的山西战地动员委员会报名参军,投身革命。根据安排,父亲和叔父西渡黄河投奔延安,时年父亲19岁,二叔父15岁。

1937年8月,兄弟俩到达延安,参加了由中央红军刚刚改编的八路军,由于兄弟二人来自黄河以东的离石,组织将他们分配到八路军120师,跟随贺龙师长的部队挺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二次分配中,父亲到了晋绥抗日根据地三分区后勤部;二叔则被组织安排到敌占区离东县的离东支队五大队,在当时的信义、阳坡、小神头一带打游击。参加革命后二叔改名梁鉴,兄弟二人连心抗战,在家乡传为佳话。

父亲梁仁,曾用名梁尔福,乳名银儿,1918年出生于离石城内黑坡巷,参加革命后改名梁仁。

为迎接全民族抗战的到来,中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三个主力师,奔赴抗日战场。父亲所在的120师部署在黄河东岸,依托黄河建立晋绥根据地,作为保卫延安的东部屏障。部队根据需要,将父亲分配到晋绥三分区后勤部,常驻临县城北三公里榆林沟口马家庄村,对外称贸易货栈,该货栈实质上是为八路军120师和延安党中央筹粮筹款运输军需物资和扩充抗日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父亲参加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破坏重庆谈判撕毁“双十”协定,内战爆发。1948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党中央后委机关单位万余人东渡黄河驻扎临县三交林家坪一带,此刻父亲所在临县三分区后勤保障工作重点又服务于中央后委机关,并西渡黄河把弹药、粮食、被服等军需物资运送到西北战场彭德怀部队。父亲还积极投入西北战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临县三分区辖区弹药厂、被服厂、医院及三分区辖区主要集镇、村庄,碛口码头和沿黄渡口,留下父亲为八路军120师和西北野战军及延安党中央筹集军需物资的足迹。春夏秋冬风雨无阻,父亲骑驴赶马运输物资往返于临县、兴县之间,渡黄河过陕西经佳县、绥德、清涧、延川到延安,秘密为延安和120师部队运输军需物资,支援西北解放战场,获得西北解放勋章。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转折阶段,父亲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父亲随王新亭部队紧急南下,期间参加了解放临汾战役。

据母亲回忆,临汾战役结束后,为清扫国民党在临汾战役遗弃的坦克,火炮,战车等军械物资,父亲带领后勤部队战士用人拉马拖的方式,整整用了2天时间才打扫完临汾战场。此刻母亲既是南下部队随军家属,又是18兵团妇女工作团成员,暂驻新绛县部队随营处。父亲随18兵团继续南征,参加宝鸡战役,翻秦岭追击胡宗南部国民党残匪,18兵配合刘邓大军合围成都,解放四川。期间父亲参加了川西剿匪和昌都战役,任昌都兵站站长。四川解放后,入编60军川西军区建制,任川西军区温江军分区后勤部长。全程参与了解放战争和解放大西南战斗,获西南放纪念章一枚。

解放战争结束,部队入川,父亲因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由西南军区选派,送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深造。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全军各大军区野战部队从实战要求出发,分期分批赴朝轮战,父亲作为后勤保障部队义不容辞被紧急召唤开赴朝鲜战场。

1951年,父亲随第二批轮战部队入朝,随张祖谅军长率60军(前期60军军长韦杰)入朝参战。按照中央军委野战部队分期分批赴朝鲜参战的决定,1951年5月川西军区统一部署,父亲与温江军分区后勤部官兵一道奔赴朝鲜战场,任志愿军汽车10团团长。在抗美援朝期间,美军完全控制制空权劣势条件下,志愿军运输线历经艰险,如同影视作品中的长律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生动再现了志愿军运输兵的险境与运输弹药与伤残兵员的难,由于制空权被美军把控,只能白天避险夜间行车。一次父亲带领部队运输车队在夜间向志愿军前沿阵地运输弹药途中,由于驾驶员没有按规定使用夜间灯光,为探视前方路面障碍物用了一下大灯转换,致使目标暴露,美军照明弹升空,瞬间夜空白昼,随即遭遇美军机轰炸,父亲作为领队乘坐的前位小车被炸翻,驾驶员当场牺牲,父亲锁骨断裂,严重受伤,被送回国内治疗。1952年起,父亲先在牡丹江东北野战军医院,后转哈尔滨陆军医院接受治疗与康复。那场轰炸导致父亲的右臂比左臂萎缩两公分,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后经鉴定为乙级二等伤残军人。

由于致残,1955年经东北军区批准,父亲转业回到山西地方工作。转业后,先后担任山西省茶叶公司经理、山西省供销社运输站站长、省供销社储运处处长、省供销社副主任,行政15级。

1959年国庆十周年庆典时,父亲被推选为山西省公交战线先进模范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同与会代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的亲切接见,受邀参观了庆祝国庆十周年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

“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错误打成“走资派”,1968年至1970年参加了中央解决山西问题的北京学习班。1970年8月1日下放到离石县田家会公社义居大队插队。下放期间,父亲不忘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1971年父亲复职,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吕梁地革委组织部门根据父亲履历,考虑了父亲职务,任命他为吕梁地区外贸局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局长。1971年冬,吕梁地革委集中行政17级以上干部在小神头“五·七”干校集中学习期间,父亲被检查出身体有癌细胞,后去省城住院治疗无效,于1973年5月1日病故于太原,享年55岁。遗体安葬回离石义居村,当时的离石县革委政工组(县委、县政府前身),为父亲在田家会公社义居大队举行了县社队领导和全体社员参加的追悼会,充分肯定了父亲革命的一生。

叔父梁鉴,曾用名梁尔毅,乳名金儿,1922年生,小父亲4岁,是父亲的二弟。叔父从小聪明伶俐,思维敏捷,智慧过人,学习成绩优秀,在离石完小校园内颇有名气与影响。

1937年8月,叔父与父亲赴延安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抗日前线敌占区离东县。离石被日日寇占领后,离东抗日政府转移至离石小神头一带,叔父在离东县打游击队,任离东支队五大队参谋。在离石县小神头、阳坡等深山密林中,打击盘踞离石小东川信义、玉林山据点的敌人,狙击从太原方向经交城横尖、文水三道川进犯离石的日军。据义居村老人们回忆,叔父从小胆量过人,常常在三更半夜自信义绕过日军碉堡翻车家湾、上楼桥山梁,到义居村外婆家给游击队员拿吃的喝的用的。当时的大东川吴城至军渡公路已被日寇封锁,白天不便活动,只得夜袭敌人,风餐露宿于信义、阳坡、吴城薛公岭三道川边山深处。

1938年2月,离东支队五大队配合八路军120师贺炳炎、廖汉生独立三支队在汾离公路狙击沿太汾公路西进,欲渡黄河进犯陕甘宁延安的日军109师团。1941年,在小神头千年里与扫荡离东根据地的日寇交战,袭击被日伪军把守小东川的信义碉堡。1943年6月离东支队五大队曾护送杨得志率回民支队途经小东川过境方山峪口去临县晋绥三分区;7月又迎送杨勇司令员率晋冀鲁豫1.2万人的部队经吴城小东川绕道峪口去临县当时大武为日军占领,这一期间,秘密守卫与护送着奔赴延安途经离石信义、小神头、交城横尖往来于晋绥八分区(八分区驻交城),过境于敌占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爱国学生、国际友人经吕梁山过境在离石—交城—文水段秘密通道安全,也称得上是红色秘密通道守护者。叔父曾参加离东支队五大队先后护送过刘少奇、罗瑞卿、陈毅、彭德怀、刘伯承、薄一波、陈赓、陈锡联、王树声等党政军高级领导人。陈毅著名的《过吕梁》就是在叔父护送期间在小神头一代一农户家中所作。

1943年叔父在日寇扫荡离东抗日根据地的阻击战斗中负伤,养伤于离石阳坡磨湾一带大山深处。早在日寇占领离石城之时,祖父就携带七岁的三叔梁尔贵逃难到义居村,得知二叔负伤情况后,为躲避上楼桥、信义日军碉堡,祖父带着三叔绕道薛公岭三道川赴阳坡磨湾深山探视二叔。据三叔回忆,二叔负伤住的是密林深处用树枝搭建的茅草棚,晚上从屋顶隙缝中能看到星星月亮,也能听到狼嚎狗声。

由于叔父伤势过重,在突围中为躲避敌人搜捕,紧急转移在天桥下,不幸被敌人发现刺杀于阳坡高家庄,时年24岁。当时一同牺牲的有5名战士。阳坡磨湾一带的百姓安葬了叔父与其余5名战士。叔父与他的战友没有看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

1949年,全国解放后,离石县政府收集整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离石籍烈士资料,在离石旧城大楼底建了烈士楼,将以贺昌烈士(贺昌籍柳林当时为离石县管辖)为代表的1507名离石籍烈士英名刻碑铭记。叔父的碑文是这样写的:“梁鉴,1922年生,义居村人,共产党员,离东支队五大队参谋,1943年在本县阳坡作战时负伤,牺牲于高家庄。”

后来,家人将叔父的遗骨迁回义居村。1989年将独守空穴几十年的叔父迁葬于祖父身边。二叔为国捐躯,未婚早逝,没有留下后代,回到父母身边是他最合适的归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节与我的小家庭有紧密关联,借此怀念父亲和叔父,也缅怀和致敬像父亲和叔父一样的抗战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