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937年9月,方山县总动员实施委员会成立。同月,方山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县城(今方山村)娘娘庙成立。10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四纵队进驻方山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3日,驻离石日军侵占大武镇,日寇铁蹄正式踏入方山。此后,由南向北蚕食,逐步占领全县,并在离岚公路沿线的大武、峪口、横泉、圪洞、胡堡、方山、马坊、开府、赤坚岭以及离石通往临县的要道石门墕修筑大小碉堡十余处二十多个,直到1945年9月20日炸毁石门墕碉堡,全县得以解放。
日寇在方山袭扰盘踞的时间长达七年半之久!在此期间,方山军民在共产党和抗日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凯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节选了部分方山军民抗日故事以飨读者,缅怀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激发拼搏热情、鼓舞前行斗志,共同为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鸦儿崖战事
□ 任力 王永卫
艾蒿梁战役。1943年农历8月12日,离东县政府从驻鸦儿崖的八路军决死纵队第五支队侦察员马光世得到的情报中获悉,日本驻太原、汾阳、峪口的联合中队配合警备队要对离东县政府驻地一带进行大扫荡。为了使我军和老百姓不受损失,离东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准备迎接战斗。当日下午7时许,在民兵和五支队战士们的帮助下,鸦儿崖、庙底、暖泉会一带的老百姓把粮食、牲畜全部转移到岔上(骨脊山底的一个小庄子)。晚上,得知有敌人要来这一带,我军分析了地形、敌情,立即让决死纵队五支队三、四大队队员和当地十几个民兵首先占领了咽喉要地——艾蒿梁。
13日凌晨3时,从峪口来了大约一个大队的日本鬼子和警备队,同一时间,又从横尖经皇帝庙沟、小神头、段家坪来了两股敌人,全都集中在鸦儿崖。鬼子和伪军因找不到粮食吃,就将鸦儿崖群众藏了的牛、羊、猪拉出来架火烧烤。敌人在活牛身上割肉,猪身上割腿,动物的惨叫声传遍山野。凌晨6时许,敌人从鸦儿崖出发,向我方进攻。坚守在山头的八路军决死纵队第五支队和庙底村民兵只有120多人、6挺机枪、6门六零小炮,其余都是步枪、手榴弹、地雷。第一次进攻的是60多个伪军。待他们到了半山腰时,只听五支队四大队长一声高喊“打”,刹那间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敌人惊慌失措,无法前进,逼迫撤退。敌人发起了第二、第三次进攻,在第三次进攻时,由于机枪卡壳,我四大队指导员不幸胸部中弹,倒了下去。四大队三班长和一名战士见指导员中弹倒地,跑过去准备抢救指导员时,班长也腹部中弹,另一名战士也不幸牺牲。敌人又发起第四次进攻,这次冲上去的敌人有120多人,我方居高临下,仅用跑雷、地雷又将敌人击败。敌人见我方占领有利地形,攻不上去,转攻为退。我军趁敌军混乱之时,奋起反击,直打得敌人缩回峪口据点。这次战斗共打了3个小时,打死打伤敌人120多人,缴获步枪40多支和一部分手榴弹、子弹等。我军牺牲3位同志,战争结束后,当地村民将三位英雄的遗体埋在了艾蒿梁山上。
红塔梁阻击战。1943年夏季反扫荡中八分区某连班长郭吉祥同志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带领战士在方山县下昔南坡一带掩护主力转移。郭吉祥同志圆满完成了任务,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到下昔骨脊山沟,而他们却身陷重围,子弹打完了,退路切断了,面临被俘的危险,郭吉祥同志沉着冷静地看着他的战友们,用坚毅的声调下了命令:“同志们,革命军人绝不当俘虏!手榴弹预备好,敌人接近时再拉火线!看咱们一个能换他几个!”紧接着,在南坡村红塔梁上,手榴弹连续爆炸了,英雄的中华儿女用他们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一个换敌人几个”的豪迈誓言。所幸的是,在打死了十几个日军之后,郭吉祥同志受伤幸存下来,分区司令员罗贵波亲自到支队医院慰问,贺龙司令员电示立即把郭吉祥同志送到军区医院治疗。
下西山伏击战。下西山村位于方山县西南,北川河西侧的离岚公路线上。这里北距峪口据点5华里,村庄依山傍水,村南是一道石壁,连接一条向西延伸的小沟(燕沟),沟北侧有通往临县的一条山道。1945年2月17日夜(农历正月初五),离石、大武之敌200余人向北进发,从离石信义翻过“三重岩”山进入方山县下昔南坡村,后又到达连家坡村,已是次日早7点左右。敌军在连家坡,抓了3个八路军,起程后又经河庄、来堡来到韩庄村梁上,突然,从峪口南山的看天疙瘩传来枪声,敌人遭到我离东县游击队五支队的袭击,一个日军哨兵应声而倒,还有一个警备队员负重伤。这时日军见势不妙,连忙从沙沟上山,来到安上村梁上,稍作休息,急忙起程逃到峪口,当晚住在峪口敌据点。敌人把抓来的3个八路军和带路的农民关在一起,门外设哨看守。
2月19日凌晨,日军带着抓来的八路军和强迫带路的农民,抄小路顺北川河南下返回,走到峪口镇下西山石壁时,突遭预先埋伏在燕沟的八路军第3军分区17团的伏击。我军利用有利地势,向敌人发起猛攻,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敌军见中了埋伏,丢盔弃甲,仓皇逃跑,我军趁势冲下山来,扑向敌群,端起刺刀展开白刃格斗,击毙、刺死日伪军42人,刺伤27人,残敌仓皇逃至大武。被抓的3个八路军和农民在战斗打响后被我军解救。
赤坚岭围困战
□ 李福庆
1941年10月3日,日寇侵占赤坚岭后,强拉民夫在赤坚岭村西北山上修筑起大小炮楼各一座,大炮楼供日军住,小炮楼供警备队住。
1944年至1945年5月,全国抗日形势转入大反攻阶段,我晋绥三分区积极响应毛主席“把敌人挤出去”的号召,在晋绥军区的部署下,对占据在赤坚岭据点的敌人展开了战略攻势:一是捣毁赤坚岭周边地区的伪政权,将敌人派来的村长、书记及其同伙全部扣留,使敌人彼此得不到情报。二是动员、疏散群众到山野窑洞去,使敌人得不到差役。三是“空室清野”,1944年12月30日,赤坚岭村群众全部转移到山沟里居住,把粮食运到村外藏起来,使敌人无粮可抢。四是地雷封锁。我军在敌人炮楼周围、吊桥外,路口、公路等处埋设地雷,使日伪军寸步难行。五是武工队、民兵联防,监视敌人,只要发现敌人走出碉堡就对敌射击,使他们终日惶惶不安,龟缩在碉堡,不敢轻举妄动。
1945年2月2日,岚县东村之敌为解救赤坚岭,增派日军40余名、伪军30余名、民夫30余名驰援赤坚岭,妄图向我根据地报复。22日,敌人到辉回村拆毁民房10余间;次日,敌人又到辉回村包围我武工队和侦察组,被我军击毙日军曹长一名;26日,敌人到西沟村拆毁民房,拆走了全村三分之二的门窗,拆房3间,烧房2间,返回时,踏响我军埋设的地雷,多人被炸死;27日,赤坚岭日伪军联合东村日军200余人窜至方山、圪洞一带。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我军组织了对赤坚岭的再围困,进一步增埋地雷,实施布雷封锁,调集兵力打击敌人。3月5日,敌人在赤坚岭踏响地雷,炸死敌指挥官一人,在刘家沟踏响地雷炸死2人,在麻峪村再次踏响地雷炸死日军一人。3月12日,在东村敌人的接应下,赤坚岭据点的敌人全部撤往岚县。撤退时又踩响我军埋设的地雷,炸死日本鬼子多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困,赤坚岭据点终于被我军占领,从此被日寇侵占四年之久的赤坚岭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下昔村民兵抗日
□ 徐 龙
抗日战争时期,方山县下昔村有支民兵中队,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为保卫家乡、保卫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4年,在晋绥边区群英会上,被授予“模范中队”称号。
1941年,日本鬼子侵占峪口,1942年3月方山县沦陷,接着延伸到岚县。离岚公路沿线,主要山头碉堡林立,敌人驻地架设铁丝网,村口岗哨把守,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和“奴化”政策,让村民定时交钱、交粮、交草,每天要出民工“服务”,强迫青年军训,人人佩戴“良民证”,见了鬼子要鞠躬,稍有迟缓,就给耳光。英雄的下昔人民,不甘心受鬼子欺凌,在军训中,秘密建立起民兵组织,人员有李金保、高根生、高还生、董崇德、温银保等人,并逐渐扩大,最后基本实现了全民皆兵。民兵们平时在家生产,抽空练兵习武,一到战时,拿起武器和敌人战斗,保护群众,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有站岗放哨的,有传递情报的,还有同敌人正面作战的,同抗日民主政府有着密切联系。
1943年夏季,有情报说鬼子要出发,中队长李金保带领高还生、温银保在下昔村南山警戒。天亮前,听见大路上有马蹄声和脚步声,他们断定是鬼子。当时,距离离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鸦儿崖(今北武当镇新民村)10华里,送情报来不及,于是按规定武力报警,民兵投手榴弹一颗,“轰”的一声巨响,政府机关和全体村民听到报警,安全转移。鬼子进村扑了个空,恼羞成怒,又抓鸡、又烧房,最后灰溜溜地撤走了。第二天,离东县委领导派通讯员送来两条香烟,对民兵中队表示慰问和感谢。
1943年冬,狡猾的鬼子从岚县调兵,途经圪洞沟,黎明时包围了下昔村,天蒙蒙亮,鬼子和伪军便杀气腾腾地直扑村里。正在小学校睡觉的八路军李排长、战士岳效书以及学校教师不幸被捕。鬼子到油坊院搜查时,八路军侦察员薛连生、殷佩芳与敌人激战,顿时油坊院内人喊马嘶、枪声大作,脑畔上鬼子机枪压顶疯狂扫射,院子里敌人重兵围攻,鬼子把手榴弹投进窑内,薛连生、殷佩芳又反投向敌人,手榴弹在敌群里连续爆炸,敌人鬼哭狼嚎,伤亡惨重。战斗持续了半个小时,鬼子无计可施,最后运来柴禾用火攻。在此万分危急关头,薛连生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敌群,随后,薛连生和殷佩芳冲向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壮烈牺牲。正在草房睡觉的民兵温银保被激烈的枪声惊醒,他观察了一下敌情后,从邻居张崇银院墙根窜出来,赤着双脚,踏着冰雪跑到庙底村,看见八路军的哨兵就高喊“鬼子包围下昔啦!”“鬼子包围下昔啦!”部队紧急集合上山,与闻讯赶来增援的武工队和民兵迅速占领了下昔村东山高地,居高临下,轻重武器朝着鬼子猛烈开火,枪声、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惊天动地,鬼子被打乱了阵脚,狼狈地逃出下昔村,逃往峪口。
1944年正月,有情报说鬼子只有1个班的兵力守着碉堡,峪口东南北3个岗哨由伪军把守,离东县委组织下昔民兵和群众200多人,由武工队、八路军一个排作掩护,晚9时出发,10时赶到峪口,从河滩绕道,向街中心四眼楼拥进,打开伪合作社的仓库。有的装麦子、有的扛布匹、有的拿武器弹药和药品,约半个小时就安全撤走了。碉堡上只有1个鬼子用机枪胡乱扫射,峪口东南北3个岗哨,早已被武工队和八路军控制。这次袭击大行动,夺回小麦2000多斤,还有布匹、药品和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
石门墕战斗
□ 阎永安
石门墕位于方山、临县交界处,历史上曾先后隶属临县、离石,1971年划归方山县。是吕梁山脉的军事制高点之一,因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侵占离石后,很快看准了这块军事要地,于1940年7月在该村修起碉堡,安营扎寨,为他们长期占领离石做准备。
日寇驻扎石门墕后,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日寇的暴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奋力反抗,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展开深入持久的抗敌斗争。
1943年春,党组织布置给日本人做饭的地下工作人员张铁箍,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除掉驻石门墕碉堡的日本鬼子。有一天,他按照组织的安排在日本人的饭锅里下了毒,想把敌人全部毒死。投毒后,张铁箍按预先定好的暗号,投掷了一枚手榴弹,给隐蔽在十里外的游击队报信,可恨手榴弹瞎火没响,未能取得联系。等张铁箍步行到游击队隐蔽的地方去报告时,为时已晚,贻误了战机。事后得知,这次投毒药量不大,只毒得日军昏迷不醒,未能致死。日军得知后,到处抓张铁箍,但由于有党组织的保护,始终未能抓到。
1943年初冬,石门墕周边的民兵百余人配合八路军、游击队,在距石门墕碉堡三华里以外的阳和沟后沟掌,选择了一处适当的位置,向敌人碉堡底下挖地道,准备炸毁碉堡。突击组的同志向目标方向挖洞,其余的人一个接一个用双手往外运土。历时一年多才把地道挖在沙鹏岭的日军碉堡下面。后于1944年冬从临县安业村驮来当地民兵制造的炸药,放在碉堡下的地道内,用手榴弹捆成引爆线,待敌人全部进入碉堡后拉响了手榴弹。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连周围村庄居民的窗玻璃都被震破。人们以为碉堡里的敌人全被消灭,不料目测有误,稍微偏离了方向,未将碉堡炸翻,只炸开一个角落,炸死3个敌人,堡顶裂开了二尺宽的缝隙。日军吓得屁滚尿流,乱作一团。这次炸碉堡虽未完全成功,但对日寇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至此,他们龟缩在碉堡里不敢露面。
1944年秋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处在全面胜利的前夕,抗日战争也渡过了极其困难的时期,出现了反攻态势。分区领导为了详细了解敌人的动态,要求武工队尽快抓一个活口。八月十三日,由秦明同志组织的民兵78人,武工队、游击队24人封锁了石门墕的交通,不让村民随便出入。原来,民兵、武工队、游击队装扮成日军军官和士兵,骑着洋马,挂着洋枪洋刀,由装扮的农民赶着毛驴,驮着口袋,里面装着干草,以送粮食迷惑敌人。碉堡里的日军,看到“农民”给他们送来了粮食,高兴地出来接待,韩鸠小队长也带着洋狗亲自前来迎接。当双方走近互问口令时,敌人发现了破绽,扭头就跑,但是为时已晚,秦明眼疾手快,一把抓住韩鸠小队长,其他日军转身向碉堡里逃跑,一名日军被打死。韩鸠被捉后赖着不走,企图要滚下悬崖逃跑,我军战士警告欲跑就砍头,他才乖乖地当了俘虏,然后把他送到了临县三交镇关押。
1945年农历八月十五,太阳刚刚出山,人们看见碉堡上冒起了熊熊的烟火,随即看见八路军进了石门墕村。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村头巷尾一片欢呼声:“日本人逃走了!日本人投降了!”广大群众欢呼雀跃,拍手称快,从此获得了解放,过上了安定、自由、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