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亚芝 通讯员 李祎
中考700分以上人数猛增36.04%,高考本科达线率飙升33.84%!这组跃动的数字,是岚县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岚县县委、县政府将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和“最实的根基”,聚焦育人关键环节,以改革破局之勇,全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愿景在这片土地上抽枝展叶。
扩优提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回应百姓最关切
走进大风车幼儿园和春苗托育中心,稚嫩的欢笑声填满了新添的160个普惠托位。“以前愁没人带娃,现在放心了!”一位年轻妈妈感慨道。这背后,是县委、县政府下决心填补0-3岁托育空白。同时,撤并民办园,新建坡上、北村两所公办园,360个新增公办学位精准落子,顺应着城乡人口流动的脉搏,让普惠阳光照亮更多孩子的起点。
提升改造后的坡上明德小学、普明希望小学,崭新的宿舍楼和活动室成了乡村娃的“第二个家”。优质寄宿,托起的是家庭的希望。更暖心的是,该县全县29所公办中小学学校课后服务的灯光每晚亮起,3所学校寒暑假托管的大门为需要的学生敞开。个性化辅导、兴趣社团,让课后时光不再“真空”。面对生源基础薄弱的现实,岚县中学另辟蹊径——艺术教育中心里,琴声悠扬,画笔飞舞。引入专业资源,音、美、书、舞等课程开进校园,让特长生在校内就能“拔节生长”。今年高考,55名艺考生中30人圆了本科梦,这条路,越走越宽。
高中教学质量曾是短板。为了提升高中教学质量,岚县落子果断,智用“三招棋”:引入新学道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实行“深度托管”;更换校长、副校长,“换帅”如换刀;革新机制,扫除障碍。改革红利迅速兑现:2025年高考,本科达线439人,劲增33.84%;一本(特控线)达线85人,增长7.5%。提质增效,跑出了“加速度”。
职业中学的实训车间里,机床轰鸣。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三产服务……专业设置紧盯县域产业脉搏,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乡土人才。今年,456名职教学子奔赴考场,对口高考本科达线8人,专科预计录取360人。他们,将是未来岚县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硬件升级、服务延伸、特色破局,岚县教育的“基座”日益坚实。
尊师强教:厚植“园丁田”,激活一池春水
好教育离不开好老师,强师惠师,成为涵养教育生态的源头活水。 近三年,该县通过“特岗计划”“招才引智”“校园招聘”,102名新教师怀揣梦想走进岚县校园,其中不乏23名硕士和27名音体美紧缺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员得到有效缓解。讲台下,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持续发力,137名县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成为教改前线的“尖兵”。
“绩效工资实实在在涨了,干劲更足了!”该县一位高中教师的话道出变化。近年来,岚县大幅提升教师待遇:中小学、幼儿园绩效工资总量提高20%,高中教师更是达到原标准的2.5倍。两年累计发放2542.6万元增量绩效,教师节324.7万元奖励资金,真金白银暖师心,让尊师重教从口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崇文重教”蔚然成风。
深化改革:破壁赋能,黄土坡上“云”飞扬
阅读角、科创社、艺术团……各校精心设计的课后服务菜单,为孩子们打开了自主学习、发展兴趣、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成长的维度在这里拓展,放学后的校园,不再沉寂。这背后得益于该县财政每年投入的730余万元课后服务经费,为服务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以托管民觉中学为“龙头”,“一校带多校、优校带弱校、名师带普师”的教研新模式,像一条纽带,将城区高、初、小、幼各学段紧密联结。资源共享、经验互鉴,集团化办学、学区治理、城乡共同体构建起的新格局,正有力拉动岚县教育整体水位上升。
最令人振奋的突破在“云端”。“专递课堂”将优质课实时送到偏远村小的屏幕前;“名师课堂”里,学生跨越空间接受名师点拨;“名校课堂”则让城乡孩子共聚“一堂课”。这“三个课堂”,打破了时空壁垒,填平了地域沟壑。其成功实践,荣膺教育部全国38个区域优质精品应用案例,并跻身山西省“晋享云课堂”3大优质区域共同体。数字赋能,让黄土高原上的教育均衡梦想照进现实。
创新,是岚县教育提质升级的核心引擎。站在建设教育强县的新起点,岚县前行的步履坚定。该县县委、县政府表示,将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使命,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扩优提质、强师兴教、数字赋能,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