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小楼道释放基层治理大能量

——孝义市梧桐镇“楼道革命”后半程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清晨的阳光透过洁净的玻璃窗,照亮了孝义市梧桐镇南姚村居民楼道墙上崭新的文化彩绘。家住三楼的王大妈提着菜篮子下楼,看着曾经堆满杂物、墙面斑驳的楼道变得敞亮整洁,开心地说:“现在这楼道走得心里都亮堂!”

经过数月攻坚,梧桐镇“楼道革命”让居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然而,这场民生工程的“后半程”——巩固深化与长效治理,才是真正检验治理韧性与党建成色的关键。在党建引领下,梧桐镇党委正将“楼道革命”的整治成果转化为乡村善治的生动实践,让清爽整洁的楼道环境成为常态风景。

组织扎根网格末梢,深耕治理“责任田”。梧桐镇党委将“楼道革命”后半程纳入基层党建提质增效重点工程,推动组织力量向治理最末梢延伸。“支部建在网格上”成为治理核心抓手,通过优化网格党支部设置,将楼栋、单元的治理责任精准嵌入网格体系。构建起“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四级联动治理链,支部书记担任“楼道革命”第一责任人,党小组长、党员骨干包联具体楼道,确保责任层层压实。

在各居民小区楼道入口醒目处,“党员责任区”公示牌清晰展示着责任党员的姓名、联系方式与职责范围,让党员身份“亮”出来,责任“扛”起来,成为村民身边贴心的“红色管家”。该镇依托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以“马扎议事会”“星光夜话”等形式定期在楼栋、庭院开展议事会,村民代表、年轻骨干、物业人员围坐在一起,共商楼道卫生保持、设施管护、公约修订等治理难题,让民智民意真正融入治理全过程。

党员带头破解顽疾,激活治理“先锋力”。面对“后半程”易反复的楼道杂物堆积、设施损坏、习惯难改等顽疾,梧桐镇党委号召党员冲锋在前,用行动筑牢治理根基。在岭北村,党支部书记武志强带领党员干部开展楼道排查整改时,发现楼道堆放着废旧家具、纸箱等杂物,不仅影响通行,还存在消防隐患。他当即带领支部党员逐户走访,耐心劝说住户清理。遇到有的邻居舍不得丢弃旧物的情况,武志强一边讲清安全隐患的严重性,一边组织党员志愿者帮忙筛选有用物品、搬运废弃杂物。“党员带头干,群众才会跟着干,楼道整治就得这样实打实。”

在梧桐镇,由党员骨干组建的“楼道巡查队”“文明劝导队”佩戴标识常态化巡查,针对屡劝不改的问题,党员带头并动员亲属先行清理,形成“一带十、十带百”的示范效应。针对行动不便老人的杂物清理难题,党员志愿者主动上门协助,用贴心服务化解治理“堵点”。

镇党委摸排村内党员中的水电工、泥瓦匠、木工等技能人才,组建“红色维修服务队”,第一时间响应楼道灯不亮、扶手松动、墙面小破损等民生诉求,用专业技能巩固硬件整治成果。对于因整治产生抵触情绪的居民,由威望高、善沟通的老党员上门“唠家常”“算细账”,讲清楼道整洁的长远益处,用“红色纽带”化解心结、凝聚共识。今年以来,全镇共出动120人次,排查3个高层小区及7个老旧小区,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58处。

机制创新固本强基,涵养治理“长效美”。为让“楼道革命”成果持续保鲜,梧桐镇通过机制创新构建长效治理体系。“楼道文明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普通居民保持门前整洁、参与公共维护等行为均可累积积分,积分可在村定点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或便民服务,让文明习惯在“小激励”中养成。

“星级文明楼道”评比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由党组织牵头,联合村民代表、网格员、物业组成考评组定期检查打分,对获评“三星级”以上的楼道给予物质奖励,让整洁楼道成为人人向往的“荣誉标杆”。在硬件维护基础上,镇党委推动楼道空间“气质提升”,鼓励党员、村民、学生共同参与,打造“家风家训墙”“村史记忆角”“农耕文化展示窗”等乡土文化载体,让清爽的楼道不仅是通行空间,更成为传承文脉、凝聚乡愁的公共文化阵地。

从攻坚整治到长效治理,梧桐镇以党建为笔,在“楼道革命”后半程的画卷上持续添彩。这场民生工程的深化实践,不仅擦亮了乡村治理的“面子”,更夯实了党建引领的“里子”,为基层善治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