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清泉润乡野 青春助振兴

——吕梁青年创业者于建海与他的“古寺清泉”梦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在离石区交口街道办贺家塔村,一股从千年古寺安国寺岩层中渗出的清泉,正被源源不断地灌装成桶、输送向城乡。而让这泓清泉成为乡村振兴“活水”的,正是当地青年创业者、贺家塔股份经济合作社古寺清泉水厂销售经理于建海。在吕梁青年创业大赛的舞台上,他带着“古寺清泉”的故事而来,讲述着一位青年用初心与实干浇灌的乡村致富梦。

初心:让家乡的清泉“活”起来

“过去村里没产业,年轻人留不住,集体账上常年‘零收入’。”谈及创业初衷,于建海的目光落在了村后那片郁郁葱葱的山林。201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他回到贺家塔村,看到守着优质水源却难谋发展的乡亲,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村后安国寺的天然泉水清冽甘醇,经检测富含钙、镁、硒等多种矿物质,其中硒、锶等微量元素含量远超同类饮用水。“咱守着‘金饭碗’咋还饿肚子?”这个念头让他彻夜难眠。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启发下,于建海找到了破局之路:盘活天然水源,发展集体经济。他挨家挨户走访,带着检测报告给村民算“三本账”:资源账——千年岩层过滤的优质水源是独有的财富;经济账——办水厂能让集体增收、村民就业;民生账——健康饮水能改善生活品质。朴实的话语打动了乡亲,也凝聚了共识。

实干:党建引领的“清泉工程”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必须攥紧拳头干。”于建海深谙这个道理。他主动向村“两委”汇报想法,在村党支部书记王艳兵的支持下,贺家塔股份经济合作社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反复商议,一场关乎全村未来的集体表决顺利通过:投入300万元集体资金,成立米香醇酒水生产有限公司,打造“古寺清泉”品牌。

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于建海和王艳兵带着村里的党员骨干跑遍了全省、河南等地考察设备。“全自动灌装生产线能保证效率,五级过滤系统能留住矿物质,咱不能砸了‘健康’的招牌。”在大家伙的合计下,引进了国际先进设备,从清洗、灌装到封装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确保日产2400桶水的稳定产能。同时,于建海结合市场需求,推出18升大桶装水满足家庭企业需求,同步上市瓶装水适配个人消费,形成多元产品结构。

品质是生命线。在于建海的建议下,合作社建立了严格的品控体系,每批次产品都送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确保符合国家优质饮用水标准。于建海常说:“咱这水来自安国寺,清代于成龙曾在这里研学,‘清廉正气’的精神得融进去,水质不能有半点马虎。”

暖心:清泉流淌的民生温度

走进贺家塔村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老人们正排队领取免费山泉水。“每月都能领,这水喝着甜,心里更甜。”80岁的于有相捧着水桶笑得合不拢嘴。这是于建海推动的惠民举措——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免费供应山泉水,从项目盈利中专项列支,确保长效运行。

水厂的建成,让1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曾经在外打零工的于清渊,如今成了生产线操作工,每月稳定收入近3000元:“不用背井离乡,还能照顾家,多亏了这个水厂。”不仅如此,企业利润还反哺乡村建设,村道硬化、养老服务中心升级等民生工程相继落地,清泉流淌处,民生福祉节节高。

在生态保护上,于建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厂采用环保可降解包装,对安国寺水源地实施封闭式保护,限定开采区域并定期开展生态检测,让千年古泉在滋养民生的同时,始终保持清澈甘甜。

“我的目标不止是卖水,是要让‘古寺清泉’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站在创业大赛的舞台上,于建海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此时此刻,村里正计划引进第二条全自动生产线,将日产能提升至5000桶;开发富硒高端水产品线,延伸产业链条;联合文旅部门设计“水厂+安国寺”研学路线,让游客在饮水思源中感受清廉文化。

更让他牵挂的是青年力量的回归。“乡村振兴需要新鲜血液。”于建海通过创业大赛对接资源,争取政策支持和技术合作,就是想搭建平台,吸引更多返乡青年参与水厂运营。“集体分红机制完善了,发展前景明确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来,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于建海用青春与担当,让千年清泉焕发出新生机。这股流淌在贺家塔村的“古寺清泉”,不仅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在吕梁大地上书写着青年创业者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