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关乎市民出行便捷与城市品质。近年来,市区占道经营现象一度影响街面秩序,流动商贩随意摆摊、店铺越界经营等问题不仅造成交通拥堵,更潜藏安全隐患。为此,市城市管理执法部门通过专项整治让街面环境逐步改善,但要实现标本兼治,仍需在思维转变与机制建设上持续发力。
整治行动的核心在于“疏堵结合”的精准施策。要将定点执勤与动态巡查相结合,在学校周边、农贸市场入口等重点区域设置执勤岗,安排专人定点值守,对早中晚高峰时段的占道行为即时劝导。要扩大巡查范围,延长巡查时长,确保及时发现并制止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执法人员要耐心引导商贩进入附近规范市场经营,既保障商户生计,又维护公共空间秩序。
这场治理攻坚面临的深层挑战,在于观念与习惯的重塑。部分商贩长期依赖街头摆摊,认为“占道经营成本低、客源多”,对入市经营存在抵触心理;少数市民也习惯街头随意购买的便利,对整治行动缺乏理解。这就需要执法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社区宣讲、案例展示讲清占道经营对交通、卫生、安全的危害;用市场减免摊位费、优化配套设施等举措,打消商户“入市经营不划算”的顾虑,让规范经营的理念深入人心。
短期集中整治能快速改善街面环境,但要防止反弹,必须建立常态化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可探索“执法队主导、市场方负责、社区参与、商户自律”的四方联动机制:将整治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员巡查责任;建立商户信用档案,对规范经营者奖励、违规者惩戒;定期召开商户座谈会,听取诉求并优化服务。通过制度设计让“不敢占、不能占、不想占”成为共识,推动治理从“被动管控”向“主动共治”转变。
街道秩序连着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彰显城市温度。唯有持续深化“疏堵结合”策略,在观念转变上做细功夫,在机制建设上做实文章,才能让街道畅通有序,让城市在规范与活力的平衡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这场民生治理“持久战”,需要执法者坚守,更需全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