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黄土坡上 初心回响

——兴县姚家会村用红色资源铺就振兴路

图为姚家会红色记忆馆。

□ 本报记者 高茜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如一条玉带,缠绕过晋西北黄土高原的沟壑,将深藏其间的兴县瓦塘镇姚家会村牵入了新时代的视野。

姚家会村位于兴县西南部,紧邻黄河峡谷,与陕西神木隔河相望。在革命年代,这里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陕甘宁与晋绥边区的战略枢纽。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个曾见证晋绥边区烽火、孕育革命火种的村落,正拂去岁月尘埃,让沉睡的红色记忆苏醒——

晋西师范的窑洞课堂、军民共护伤员的暖暖情谊,都化作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红+古+绿”的融合发展中,铺展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战火中生长的“干部摇篮”

沿着村里的石板路向上攀登,几孔斑驳的窑洞在黄土坡上静静伫立,它们便是晋西师范校部旧址,也是姚家会村红色记忆里“求知与担当”的代名词。

“当年师生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把河滩当课堂,用石板作黑板。”原兴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牛亚平拨开窑洞前的酸枣枝,指尖轻抚着被岁月磨平的门框,透过斑驳的墙体,仿佛看见当年师生们求学的身影。

1942年春天,晋西师范学校迁驻姚家会村。师生们借住村民窑洞,以河滩为课堂,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现在这段历史成为村里发展红色研学的核心资源。

今年82岁的裴岱子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一位中学毕业、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小时候的他常听老一辈讲述这段往事。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坡上,将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娓娓道来。

他目光望向远方说:“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当时老师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却总说‘越是艰苦,越要读书’。”

“那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后有的当县长,有的做区长,都是扛事儿的干部,这就是培养革命火种的学校啊!”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亮光,颤颤巍巍地说着。

突然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那时候办学难啊。旧势力盘根错节,土改工作队进村,有人怕丢命,连干部都不敢当。可晋西师范的师生们偏要迎着风险走,白天上课,晚上还帮着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动员。”

如今,村里正计划修复这处旧址,复原“窑洞课堂”的场景。用土坯垒起简易讲台,挂上斑驳的黑板,让游客穿上粗布校服,在模拟的“河滩课堂”里,触摸那段在烽火中坚守的求学初心。

烽火岁月里的鱼水深情

从晋西师范旧址下坡,穿过几条窄巷,村民家的三孔窑洞格外显眼。不同于普通民居,门楣上“军民共护”的木牌,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解放战争时期姚家会村与子弟兵相依相靠的记忆闸门。

“当年晋绥军区医疗四所的重伤员就住在这里,我的祖辈们把向阳的窑洞腾出来,每天熬米汤、换药布,像照顾自家亲人一样。”村民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说着。只见照片里的窑洞窗台上,还摆着当年照料伤员用的粗瓷碗。

据村里的老辈人回忆,晋绥军区医疗四所从10华里外的裴家川口村转移伤员,姚家会村成了重要的安置点。

“医疗四所的医生护士带着重伤员坐船过黄河,翻山越岭到村里,村民们二话不说,有三孔窑洞的人家,自家人挤一孔,另外两孔全给伤员住。”裴岱子老人回忆道,“我家的窑洞当年就是临时伙房,我娘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烧火,伤员喝的米汤要熬得稠稠的,伤员换药的布要在河水里反复搓洗,生怕有一点马虎。”

那些曾住过伤员的窑洞,墙面上还能隐约看到当年记录伤情的粉笔痕迹。这些承载着军民鱼水情的普通窑洞,已经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

古村焕彩的振兴图景

无论是晋西师范的“窑洞课堂”,还是军民共护的“温暖窑洞”,这些红色资源正从历史深处走来,为村里红色旅游的起步与发展埋下了伏笔。

“依托这些红色资源,姚家会村的红色旅游虽尚在起步阶段,却已显露出蓬勃生机。”瓦塘镇镇长张浩春笑着说。

这两年,来村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单位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100多人。红色旅游的升温,也让村民们看到了新的机遇,大家开始尝试提供农家饭、民宿等配套服务,让游客不仅能“看红色故事”,还能“留乡村体验”。

在村头的规划图前,张浩春指着红线标注的区域介绍:“我们要把晋西师范旧址、医疗四所伤员安置点等这些地方串联成线,打造‘一日红色研学路线’。游客可以体验‘河滩上课’,学编包扎伤员的布条,还能跟着村民学做当年的‘忆苦饭’,让红色体验更有代入感。”

姚家会村的振兴,不止于红色资源的活化。更远处的黄河峡谷,也正等待着与红色文化牵手。

“你看,顺着这条路往下走3公里就是黄河,我们计划修一条观光步道,让游客看完红色遗址,再去峡谷看黄河落日。”他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姚家会、裴家川口、前石门等村落,眼中满是憧憬。

“周边村子各有特色,我们要抱团发展,共享文旅资源。让红色记忆、古村民居、黄河生态形成合力,让黄土坡上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张浩春信心满满地说道。

夕阳西下,黄河水面泛起金光,映照着姚家会村的窑洞群。它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承载了无数的回忆与故事。每一块砖石,每一道痕迹,还有那些曾见证烽火岁月的土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红色土地上的初心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这里,历史从未远去,它化作了乡村振兴的动力,化作了村民脸上的笑容,更化作了黄土高原上最动人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