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守护乡土伴成长

采访对象:交口县温泉小学教师宋海生

□ 图/文 本报记者 王洋

在群山环绕中的交口县温泉小学,有一位深受师生和乡亲们尊敬的教师——宋海生。作为一名拥有19年党龄的农村党员教师,宋海生以校为家,用坚守与奉献,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深耕不辍,书写着动人的教育篇章。

1998年,宋海生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温泉中学任教。自此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二十七年如一日,他见证了校园从往昔的热闹喧嚣到如今的日渐宁静,可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从未改变。“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这里就是我的战场。”这句质朴的话语,成为他坚守乡村教育的生动注脚。

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了宋海生忙碌的身影。教学楼里,他踩着梯子更换坏灯泡;操场上,他挥舞铁锹清扫积雪;草坪中,他拖着垃圾桶清理垃圾。2023年暑假,学校进行教学楼顶防水处理等工程,他主动放弃休假,顶着炎炎烈日,连续30天驻守工地。皮肤被晒得脱了皮,鞋子沾满泥浆,他却毫无怨言:“工程质量关乎学校安全,我在现场盯着才放心。”

面对农村学校生源萎缩、师资力量薄弱等难题,宋海生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他推行“小班化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为缓解师资不足,他创新性地提出“一师多课”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挖掘教师潜能,让教师在多个领域发挥教学专长。

为让农村孩子也能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宋海生积极奔走,向上级部门争取引入“希沃白板”进课堂。针对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他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图书2000余册,在各个班级创建图书角。同时,他带领学校党员和教师开垦“希望菜园”,开发《乡土文化》等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把乡土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在他的努力下,所带班级教学成绩优异,学生巩固率保持100%。

为消除家长对学校发展的疑虑,宋海生精心组织“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并耐心答疑解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分享学校动态,认真倾听家长诉求。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近三年在县级教学评比中成绩名列前茅,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有宋老师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老师和家长们纷纷这样说。

二十余年来,宋海生先后荣获“省级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称号。但在他心中,学生们纯真的笑脸和乡亲们信任的目光,才是最珍贵的“勋章”。在乡村教育的热土上,宋海生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拓荒者,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为农村孩子点亮求知的灯塔,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