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苍鹭为媒 山水为卷

——方山县刘家庄村的生态旅游振兴诗篇

图为苍鹭伫立在枝头。 记者 刘亮亮 摄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在方山县积翠镇,刘家庄村宛如一幅被自然精心勾勒的水墨长卷——南北山峦如泼墨般层叠晕染,山坳间流云低语,溪涧叮咚似永不停歇的乡野小调。而真正让这幅静谧画卷活起来的,是一群特殊的“明星住户”:数十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鹭在此筑巢安家。

近年来,这个曾藏在山褶里的村庄因苍鹭种群声名鹊起,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游客追着鹭影寻访生态奇观,老辈人讲述着苍鹭与村民比邻而居的世代传说,年轻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致富“金钥匙”。在这里,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比翼齐飞,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交融共生,绘就了一幅既有诗意栖居、又有红火日子的新时代山村图景。

生态为基:苍鹭与村落的共生之约

村外的湿地公园里,正上演着一场自然的大戏:数十只苍鹭有的伫立水边,像耐心的渔翁紧盯水面涟漪;有的突然展翅,翅膀掠过水面带起晶莹水珠,在阳光下划出银弧,与远处青山绿水撞成流动的画。这些被村里人唤作“灰鹭”的生灵,是多年的老熟人——每年正月刚过从南方归来,直到十月才恋恋不舍迁走,大半年里与村民做着最亲近的邻居。

“打我记事起,这些鸟儿就在这儿了。”村里的老把式赵启清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苍鹭便在此安家,远远望去像给青山戴了顶白帽子。

但这份情谊并非一开始就如此融洽。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们曾和苍鹭闹过“别扭”。“那鸟粪劲儿大,把好好的松树都浇枯了,绿油油的枝子一年年黄下去,当时大伙儿急得直跺脚,都想把它们赶跑。”赵启清笑着说。可无论村民怎么“下逐客令”,来年春天苍鹭准会准时出现在山头,仿佛在说:“这山水,本就是我们共有的家。”这场拉锯战持续多年,直到村民们慢慢读懂了这些鸟儿的珍贵——它们不仅是生态的晴雨表,更是老天爷赐给村子的礼物。

醒悟后的刘家庄,开始给苍鹭筑“安乐窝”。山脚下的苍鹭湿地公园像块精心打磨的翡翠:原来的三处鱼池扩建成镜面似的水域,村里定期往水里撒鱼苗,既让湿地活起来,也给苍鹭备足了“自助餐”。走在公园的木栈道上,蓝天白云倒映水中,草丛里藏着的水鸟叽叽喳喳,偶尔有苍鹭从头顶掠过,翅膀带起的风里满是自然的气息。最贴心的是,鸟儿筑巢的树林原封不动,谁也不许惊扰它们孵蛋育雏——这些“尊贵客人”的家,比啥都金贵。

既要让游客看得到美景,又不能打扰苍鹭安宁,村委会的算盘打得精细。在离栖息地200米的黄金位置,一座50平方米的观鸟台静静伫立,即将装上扫码可用的望远镜,游客轻轻一按,就能看清苍鹭喂雏鸟时的温柔眼神。村里还设了“我和苍鹭有个约会”打卡点,苍鹭造型的雕塑平添趣味,让游客把自然之趣揣进兜里带回家。

如今,苍鹭成了村里的“老伙计”。春天归来,村民们念叨“老熟人又到了”;秋天南飞,大伙儿望着天空说“明年早点回啊”。这份跨越物种的情谊,正是刘家庄最美的风景——从驱赶到守护,再到相依,这个村子的故事,恰是乡村生态观念转身的缩影。

这份对苍鹭的守护,也悄然滋养着整个村落的生态。除了苍鹭,刘家庄村还栖息着野鸡、野兔、松鼠、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以及啄木鸟、猫头鹰、喜鹊等鸟类。村域内的南阳沟是方山县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质清澈且富含矿物质,为周边提供了优质饮用水和灌溉水源。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里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成为吕梁山区生态保护的典范。

文旅共兴:从观鸟体验到文化浸润的融合之路

刘家庄的旅游逆袭,是一场精心编排的 “大戏”。2023年,这个山环水绕的村子入选吕梁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油门彻底踩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盘清家底,串起一条特色线路:生态观光看苍鹭,农事体验摘果子,休闲度假住帐篷,让游客从“逛一圈就走”变成“赖着不想走”,从“拍张照片就撤”变成“沉浸式体验”。

苍鹭湿地公园和观鸟台一建起来,摄影发烧友和自然迷们就像闻着花香的蜜蜂,全涌来了。每年清明前后,苍鹭开始搭窝“养娃”,正是观鸟黄金档:站在观鸟台上,透过望远镜能看见苍鹭爸爸俯冲捕鱼的飒爽,能瞅见苍鹭妈妈给雏鸟梳理羽毛的温柔,生命的神奇在眼前活灵活现。村里还琢磨着搞新花样:开苍鹭主题研学课,请鸟类专家来讲故事,办摄影比赛比谁拍的苍鹭最灵动——让看鸟这事既有意思又长知识。

硬件也得跟上趟。这几年,村里新修了停车场,再不用把车停在田埂上;旅游厕所干干净净,再也不用捂着鼻子找地方;路边的指示牌清清楚楚,生怕游客走冤枉路。有的村民把自家老屋拾掇成民宿,炕上铺着花褥子,桌上摆着山野菜,住一晚就像回了老家。这些变化,让刘家庄从“路过歇脚地”变成了“专门想来的目的地”。

最难得的是,刘家庄守住了一个理:生态是根,不能瞎折腾。所有旅游项目都先过“环保关”,绝不能惊扰苍鹭过日子。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反倒成了最吸引人的招牌——城里来的游客都说,这儿的绿是透心的,这儿的静是养心的。

刘家庄的美,不止在山水,更在骨子里的文化气。这座吕梁山里的村子,一边揣着红色的记忆,一边捧着生态的理念,两种文化像两条河在此汇流成歌。红色的故事在日常里活了过来:虽说没有轰轰烈烈的烈士陵园,但村里把革命传统揉进了日子里——婚丧嫁娶不搞铺张浪费,改唱红色歌谣;评文明家庭,要看谁最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这种“红色+”的巧劲儿,让老辈人的精神成了年轻人的日常。

生态的理念早已刻进村民心里。保护苍鹭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家家户户的事儿:有人志愿巡逻,不让闲杂人等靠近鸟窝;有人天天打扫湿地公园,捡走游客丢下的塑料瓶。赵启清老人从当年的“驱鸟派”变成如今的“护鸟模范”,他的故事在村里传开,成了最生动的生态课。大伙儿都说:“苍鹭是咱村的福气,得好好护着。”

红色打底,生态上色,传统做骨,创意点睛——刘家庄的文化,就像一杯酿了多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这股子文化劲儿,正是村子能留住游客的秘密。

振兴致远:生态美托举幸福甜的共富图景

刘家庄的旅游发展,可不是简单建几个景点,而是要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这个曾经有点“空心化”的山村,如今正忙着书写“生态美、日子甜、产业旺”的新篇章,为北方山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样本。

生态好,成了最硬的底气。方山县喊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口号,刘家庄跟着蹚出了新路子:不砍树、不填塘,把苍鹭伺候好,把湿地护干净,好山好水自然能引来城里人。过去说“靠山吃山”是砍树卖钱,现在是守着青山绿水赚旅游钱——这账,越算越明白。

产业串起来,钱袋子才能鼓起来。村里不满足于只让游客来看鸟,而是把农业、旅游、文创拧成一股绳:果园不光卖果子,还搞采摘、做果脯;村民开农家乐,不光管吃饭,还能帮游客做攻略、规划路线;年轻人开网店,把本地的小米、核桃、笨鸡蛋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独木难成林,单丝不成线”,刘家庄人把这句话化作了生动实践。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刘家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村集体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栽植苹果、梨树、榛子、沙棘等经济林。30多亩的集体果园,春天是花的海洋:杏花白、桃花粉、梨花雪,蜜蜂蝴蝶在花丛里跳圆舞曲,随便一拍都是壁纸;秋天是甜的世界:苹果红着脸,梨子挂着霜,游客摘一个咬下去,汁水能甜到心里。果园里的露营地,帐篷五颜六色像打翻的调色盘散落在青草间。白天,游客可在果园采摘、山间漫步;晚上,围坐篝火旁烧烤美食、仰望星空,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轻装上阵”的快乐,谁不爱呢?露营地的建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在苍鹭翩跹的湿地公园,一座沉睡多年的水磨坊正重新唱响古老的歌谣。村民们依着老辈人的记忆,将这座百年水磨坊原样修复:粗粝的石磨盘依然靠溪流驱动,木结构的碾房完整保留着时光的包浆。如今这里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活态博物馆,更是城里孩子眼中的“神奇工厂”——看着麦粒如何在潺潺水声中幻化成雪白面粉,仿佛能触摸到“耕读传家”的文化血脉。

看着眼前生态向好、产业兴旺的热闹景象,村党总支书记赵光明说起未来,眼里闪着光:“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苍鹭的‘明星效应’,持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实现景区环境常态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游客步入刘家庄,满眼皆是整洁与清新。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加快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第三产业稳步推进,既让游客有宾至如归、不虚此行的体验,也为村民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