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政教专刊

跨区调研取真经 履职担当促发展

——驻吕省人大代表赴朔州、大同视察调研小记

图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带领省人大代表在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矿视察调研。

在大同市天镇县高标准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调研。

在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调研。

□ 文/图 本报记者 梁英杰

九月的三晋大地,秋高气爽,硕果渐丰。9月8日至12日,吕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带领驻吕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先后赴朔州、大同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方面工作进行跨行政区域视察调研。五天时间里,代表们马不停蹄深入煤矿厂区、农业园区、古村院落、生态基地,围绕生态保护治理修复的做法成效,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的创新思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典型经验等,探寻绿色发展密码,汲取转型实践经验,用脚步丈量民生,以调研凝聚共识,为吕梁高质量发展蓄能充电。

从“黑色矿山”到“绿色标杆”的转型之路

“三层煤叠加厚度达30多米,4号煤硫分低、发热量相对较低,9号煤发热量高但硫分偏高,我们通过科学搭配,实现降硫目的……” 在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矿巨大的矿坑旁,工作人员的介绍让调研组驻足沉思。这座全国重点煤矿,早已打破人们对煤矿“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昔日的采矿区,如今绿色植被一望无垠,满目苍翠,树木覆盖住了昔日排土场里成片堆叠的石块,林间有片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润朗秀气,鸟儿在枝叶间雀跃。

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矿建矿以来始终践行“边生产边治理”理念,形成了“剥离—采煤—回填—复垦”一体化的绿色矿山建设模式,开创了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的先河,被国家列为土地复垦野外观测基地和土地复垦教学实践基地,成为矿山生态治理的典范。站在复垦区的高处,望着万亩林地上青翠挺立的油松,省人大代表、临县政协副主席张绳顺感慨万千:“这里真正实现了采矿与植被恢复同步推进,堪称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的标杆。我们要把这套经验学深悟透,结合吕梁实际,积极破解矿山生态修复难题,让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真正实现协同共生。”

煤炭开采伴生的煤矸石,曾是朔州市生态治理的“心腹大患”。而在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这一难题被转化为发展机遇。车间里,煤矸石经磨矿、制浆、分级、煅烧等一系列工序“脱胎换骨”,变身为售价2000元左右的煤系高岭土,再深加工为催化剂前驱体后,更是以5480元的价格成为中石化独家采购产品。

“从废弃物到高附加值产品,晋坤公司的实践让‘变废为宝'有了具象答案。”调研团成员仔细察看生产流程,算起生态效益账,每年处理煤矸石10万吨,既解决了堆放污染问题,又创造了可观经济效益。省人大代表、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岳晓明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岳晓明坦言:“朔州的绿色转型之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两山’理念的实践力量。吕梁作为资源型地区,更要以推动区域低碳、绿色发展为己任,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从黑色矿山的生态逆袭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朔州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非对立选项。代表们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建立“边生产边治理”长效机制、推动科技赋能资源循环利用、完善生态补偿与效益转化机制……这些经验,正成为吕梁破解生态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从“田间地头”到“文旅古村”的创新实践

“一个大棚投入近40万元,亩均投入8万元,去年一个茄子大棚纯收入40万!” 大同市天镇县玉泉镇党委书记王生辉的话,让调研组成员纷纷驻足。在该镇高标准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连片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里,玛索彩椒、茄子挂满枝头,从3月初订苗到11月底收工,长达8个月的采摘期,让土地迸发持续活力。

而在大同市天镇县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另一种农业图景同样令人震撼,玻璃温室里,无土栽培的蔬菜生机盎然;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供给养分;智能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大棚环境数据。这个从育苗到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架构的综合性农业产业一体化示范园,正是天镇县引入“寿光模式”经验、技术、渠道、运营体系的成果。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张绳顺边看边说:“吕梁的传统种植模式亟待升级,我们要搭建科技与农户的对接平台,让‘智慧农业'惠及更多农民。”省人大代表、山西恒益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飞则关注到产业协同效应:“高科技园区的智能手段提升效率,标准化大棚的精细管理保障品质,充分展现了现代农业的潜力。我们要梳理提炼两地经验,积极推动技术推广,并搭建合作平台,助力更多乡村发展优质农业,带动群众增收。”

从田间地头到古村院落,产业融合的文章在天镇县薛三墩村续写新篇。这个背靠阴山、紧邻长城的传统村落,将长城文化、边塞风情与乡土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出长城研学、民俗体验、田园观光等特色文旅产品。并通过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公共绿化、村容美化、全域净化“五化齐抓”,让古村落既保留乡愁记忆,又焕发时尚活力。

“村里的民宿即将完工,届时游客可以住土炕、品农家菜、登长城……”天镇县人社部挂职逯家湾镇副镇长江鼎的介绍,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省人大代表、柳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三级主任科员马爱玲对此深有感触:“薛三墩村获评全省示范村的实践证明,深挖地域文化与人文历史底蕴,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是乡村转型的有效路径。这为我的履职提供了明确思路,下一步将聚焦乡村特色资源开发,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完善配套政策,助力我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火起来。”

农业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牵手,大同的实践让代表们清晰认识到,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要素重组实现价值倍增。如何立足吕梁特色,推动农业种植与精深加工融合、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课题。

从“清风林海”到“履职担当”的初心传承

“张连印将军退休后23年如一日,在这里种下2.2万亩树林,把荒坡变成了绿洲……”在大同市左云县清风林教育基地,左云县原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的讲述,让调研团成员眼眶湿润。展馆内,泛黄的植树日记、磨破的胶鞋、生锈的铁锹,无声诉说着一位老党员 “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初心。

清风林下,调研组中的中共党员庄严站立,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与林间松涛共鸣,涤荡着每一位代表的心灵。“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实地调研清风林教育基地,内心深受触动。” 省人大代表、市纪委监委第三监督检查室三级主任科员付超群动情地说:“张连印将军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也为我们履职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履职中,我将聚焦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政策落地见效,助力实现生态改善与民生提质的协同共进,让吕梁的山更青、水更绿。”

“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与文瀛湖生态公园,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典范。”省人大代表、交城县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队基层主任医师权艳红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娓娓道来:“作为人大代表,我将结合调研精准建言,推动构建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与产业升级联动机制,让绿色成为吕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五天的调研,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洗礼。从安太堡煤矿的生态坚守,到晋坤公司的创新突破;从天镇农业的科技赋能,到薛三墩村的文旅蝶变;再到张连印将军的植树壮举,每一个实践都彰显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精神。调研虽已结束,但履职之路正长,代表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踏上归途,梳理朔州大同的先进经验,结合吕梁实际形成高质量议案建议;推动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助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促进文旅资源整合,让吕梁精神与长城文化、边塞风情交相辉映……

“调研是手段,落实是目的。”吕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的话道出大家的心声。驻吕省人大代表们将以此次调研为新起点,把基层呼声与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举措,用履职实效为吕梁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力量,让此次跨行政区域视察调研的“真经”在吕梁大地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