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孝义

孝义市人民法院

以司法之力护航非遗传承发展

本报讯 “孝义木偶于宋代传入,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孝义木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有了司法保护,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了!”非遗传承人武兴激动地说。为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近日,孝义市人民法院与孝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召开“加强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与行政协同保护”座谈会,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以法治力量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

座谈会上,孝义市人民法院开发区法庭负责人分析了孝义市非遗案件的成因与发展态势,介绍了审理非遗案件的责任部门,解读了非遗保护相关法律,并结合近年来非遗侵权案件审理实践,梳理了非遗保护中常见的法律风险,同时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与会非遗传承人介绍了贾家庄婚俗、汾孝秧歌、孝义剪纸、孝义面塑、孝义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就非遗保护中涉及的创意作品确权、作品被侵权等问题展开沟通交流。其中,非遗传承人武兴反映了木偶制作创意被侵犯的问题,郭润芝提出了孝义地名由来的剪纸创意作品被展演却未署名的问题,王钟表达了对面塑创意及申请过程中权益受侵犯的困惑与忧虑。律师代表则从“泥人张”等典型案例入手,提醒非遗传承人及手艺人需留存作品创作的过程性资料,进一步增强非遗作品保护意识与维权能力。

孝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共有92项,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4项、省级保护项目10项、吕梁市级保护项目21项、孝义市级保护项目57项。司法保护的介入,不仅能守护文化传承的纯粹性,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此次座谈会是孝义市人民法院服务大局、护航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下一步,该院将推动职能从“事后审判”向“事前预防+全链条保障”延伸,与行政部门共商共建非遗协同保护机制,积极拓展非遗保护的厚度、深度与广度,切实保障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 (张丽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