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梁英杰
“教师是兴教之本,我们要通过这次专题调研,真正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建议,推动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7月中旬,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以及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双会的带领下,先后深入离石区、临县、柳林县、石楼县等地的中小学校,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与一线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倾听最真实的声音。8月27日,吕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市教育局局长赵雪宏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作了关于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同时提交了详实的调研报告。两份报告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全面展现了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挑战与前景。
政策赋能 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现在当老师,待遇好了,出路宽了,心里更踏实了!”调研中,一位从教二十余年老教师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这份踏实,源于真金白银的投入。数据显示,吕梁义务教育教师年平均工资从2021年的90711元提高至现在的106514元,增长17.4%。除基本工资提升外,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深入落实市委《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中“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增加20%、班主任津贴每月不低于500元、课后服务费由财政保障、二甲以上公立医院设立教师门诊挂号窗口、城乡公交和旅游景点向教师免费开放”等有关政策,着力营造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舒心从教的良好环境。这些暖心举措,让我市教师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并得到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先后两次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刊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习。
“引得来”还要“留得住”。近三年,全市通过特岗计划、公开招考、校园招聘、招才引智等方式,累计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194人。并通过合作办学、结对帮扶、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了北京紫荆花开、湖北黄冈、清华附中、山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及团队,极大地缓解了教师短缺问题,优化了教师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专项招才引智工作,近四年全市累计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教育人才624人,吕梁三中、吕梁一小还招聘到了44名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毕业生,彻底扭转了过去“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的困境。
职称评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我市优化教师岗位结构,将中小学副高级岗位比例提高35个百分点,中级提升10个百分点,小学幼儿园增设高级岗位,并制定《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指导条件》,突出工作实绩和教学成效考核。三年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评审通过高级职称2584人、中级职称7038人。尤其是2024年,在全省率先完成8075名义务教育教师职称评审任务,参评人数创历史新高,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学校教师职称评审难的问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教师职称评审制度,509名基层教师取得专属基层职称,3398名教师取得倾斜政策职称,畅通了广大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
刚评上中级职称的老师梁云珠欣喜地说:“政策活了,我们一线教师更有奔头了!”
专业成长是教师永恒的主题。市教育局选派近千名教师赴湖北黄冈等教育先进地区“跟岗学习”,扎实开展“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培训项目,累计培养初中各科骨干教师400余名,打造优质初中实验校16所,先后实施名师培养、骨干教师培训、全员培训、国培项目、教研员培训、校长培训等教师培训项目,统筹抓好各类线上培训,每年培训教师4万余名,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为吕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临县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名师专家673人赴临讲学,组织12批次736名教师赴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跟岗研修;柳林县构建“新苗—新秀—骨干—名师”四级成长通道,实施“1358”培养工程,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直面短板 深层难题亟待破解
“肯定成绩,但不能回避问题。”调研组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上,同样敏锐地投向了那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的变迁,城乡学校生源“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日益凸显。调研组发现,城区学校普遍大班额,教师编制紧张,工作负荷重;而部分乡村学校生源锐减,甚至出现“个位数”招生年级,教师资源闲置富余。其中,离石区公办城区小学生师比高达18.46:1,而其乡村小学仅为9.67:1;柳林县公办城区小学为21.16:1,乡村小学低至2.87:1。这种极不均衡的配置,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和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全市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人数不多,非对口专业、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方面的名师数量不足,高层次的教育拔尖人才匮乏,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引领和辐射效应。此外,音体美、心理健康等专业教师“配不齐”,成为不少学校的“老大难”。
“虽然全市整体生师比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学科教师配备不均问题普遍存在。”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王泽峰说道,不论是城区中小学,还是乡村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相对较多,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相对较少,尤其是音体美、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科学教育等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相关课程只能由专业不对口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通过一校设岗、多校走教的办法予以解决,由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与全面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教育大变革形势不相匹配,直接影响着“五育并举”的落实效果。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教师队伍建设深层次矛盾的体现。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将其一一梳理出来,不是为了否定成绩,而是为了更好地寻求破解之道。
破立并举 长远发展路径清晰
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为全市下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铸魂强基,筑牢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双防线”。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健全教师定期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师德涵养、典型宣传和考核监督。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完善正负面清单和考评制度,营造清正教风。
提质增效,打通业务能力与资源配置“中梗阻”。围绕“五育并举”要求,以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为核心,完善培训体系,优化内容方式,强化紧缺学科教师培养和教研教改。强化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造就领军人才。优化“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创新教师编制配备管理,建立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学校布局和师生比,精准补充音体美、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破解结构性短缺难题。
保障赋能,提升待遇地位与职业认同“幸福感”。持续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关心乡村教师特别是乡村青年教师的生活和成长,落实好生活补助政策及在培训研修、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强化经费监管效能,落实好有关尊师惠师的各项政策,着力构建让校长安心办学、教师潜心教书、校园静心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中最关键的基石。市人大常委会此次专题调研监督,既充分肯定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辛勤付出与显著成效,也精准指出了迈向更高水平优质均衡所面临的挑战与短板,更凝聚共识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发展路径。展望未来,唯有持续聚焦教师这一“第一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落实各项举措,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