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体育赛事赋能 红色文旅引领 特色业态创新

我市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量居全省第二

本报讯 (记者 刘子璇) 近日,2025年上半年山西省乡村旅游数据公布,吕梁凭借丰富的资源禀赋与创新的发展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245.03万,位列全省第二,占全省乡村旅游总接待量的15.31%,成为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赛事赋能、红色文旅引领、特色业态创新,正成为我市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5月17日至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越野摩托车暨青少年越野场地大奖赛在中阳县神圪垯村举行。来自全国10个省(区、市)的100多名车手身着炫酷骑行服,与观众热情互动,共绘速度与文化的狂欢画卷。赛事期间,中阳县同步举办机车文化展、乡村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农耕文化、品味特色美食。“通过赛事‘引流’实现‘留量’,2025年以来神圪垯村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中阳县文旅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神圪垯村旅游的火热,离不开我市对自身资源的精准挖掘与特色打造。我市以民俗体验为基础,叠加越野摩托车赛、马拉松、轮滑赛、村BA等赛事,成功吸引大批追求个性化体验的游客。如今,在吕梁,体育赛事的“活力基因”、乡村休闲的“生态底色”与健康养生的“体验需求”已经深度融合,在打破单一业态局限的同时,更成为吕梁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标识,成为一张亮眼的“特色名片”。

政策赋能同样为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依托“百企带百村”政策,吕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联动企业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红色教育与生态休闲的“双向奔赴”。其中,兴县蔡家崖村将晋绥边区旧址与杂粮种植体验结合,推出沉浸式红色研学项目,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感受乡村生活;中阳县弓阳新村则聚焦“生态民宿+乡村慢生活”,以差异化定位避开同质化竞争,再借助交通网络串联周边景点,有效提升了游客停留时长与单村接待量。

在离石区,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旧址成为游客的必去之地。在全省乡村旅游单点竞争中,离石区交口街道高家沟村以143.45万人次的接待量,稳居2025年上半年山西乡村旅游游客到访量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火热村。“现在很多游客都想来实地感受当年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的历史氛围,听我们讲会议背后的革命故事。看着大家对红色文化这么感兴趣,我们心里高兴!”高家沟村导游付耀男说。

在吕梁,很多乡村也凭借独特业态圈粉无数:柳林县后冯家沟村依托古民居资源,打造精品民宿、咖啡馆书屋等多元场景,更创新举办冰雪嘉年华活动,形成“古村+冰雪”特色模式,成功推动游客从“日间观光”转向“夜间留宿”;交城县天宁镇磁窑村则深挖千年古窑文化,修复35处古村院落、建成非遗瓷器工坊,构建起“游古村、玩陶艺、品乡宴”的沉浸式体验链条。据了解,该模式不仅让游客深度感受文化魅力,更带动本村及周边120余人就业,户均年增收1.3万元,2025年“五一”假期单日游客量更突破4000人,实现了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吕梁还通过“新线路、新品牌、新体验”的三维发力,推动乡村旅游从“单点出彩”向“全域精彩”升级。在品牌打造上,岚县以“土豆花”为核心IP,推出“土豆花开 岚州有约”乡村文化旅游消费季,联动寨南沟、饮马池草甸设计“高山草甸+民俗体验”线路,融入八音表演、包粽子比赛等民俗活动,不断强化其生态旅游的品牌形象,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与此同时,吕梁积极推动游客体验从“被动观光”向“主动参与”转变,创新设计沉浸式剧场、民俗角色扮演、农事劳作体验、文化研学创作等沉浸式项目。游客通过亲手制作手工艺品、参与农事劳作、扮演民俗角色等方式,深度融入乡村生活场景与文化氛围,不仅留下了深刻的旅游记忆,更对吕梁乡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后续复游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