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

西庄村:千年古建展新貌 红色故事迎国庆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临近国庆佳节,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的古建筑群修缮工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匠们或细心剔补砖缝,或精心雕琢木构件,在灰砖青瓦的映衬下,这座千年古村正悄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9月25日,记者踏入西庄村,刚一进村,便能看到古老的房屋已然焕然一新。顺着小路往里走去,阵阵车辆作业的声音传入耳中。“我们正在对车马院的北楼、门口、西房以及围墙进行修复,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完好的部分,复原破损的构件。”项目经理黄江朝指着正在施工的院落介绍道。

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庄村紧紧抓住全市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政策机遇,以古建修缮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使这座既带有晋商文化印记又留存革命记忆的古村落,在国庆前夕奏响了文旅融合的奋进旋律。

西庄村坐落在西北朝向东南的方位,在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中,31处堂院景点和600余间明清古建错落分布。“一庄八堂五廊三坊一塔”的独特格局,见证了吴氏家族在晋商领域的传奇故事;其窑洞式四合院建筑既继承了晋西民居的共性特点,又融入了晋中建筑风格,堪称晋西古村落民居的典范之作。

“您瞧这两间房,1936年3月毛主席率领红军东征时就住在此处。”村里的文物保护员吴守礼轻轻抚摸着麟厚堂的木门,娓娓讲述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当年,西庄祖祖辈辈缺水,村民要到十几里外去挑水。毛主席看到这种情形,便派战士寻找水源。后来挖出的“幸福泉”,不仅解决了西庄的饮水难题,还让邻村也受益,润泽村民长达60余年。

2005年,交口县财政斥资50多万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使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曾经困扰村民的“吃水难”问题就此成为历史。原先的幸福泉三口井,也因地下采煤的影响,几乎断流。为铭记毛主席和红军的历史功绩,2007年,西庄村民在原井口处建起一座井亭,该井亭为四柱明楼歇山顶的石雕建筑。如今,幸福泉虽已不再是村里的主要水源,但这座井亭依旧默默诉说着西庄村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厚情谊。

在幸福泉不远处的山顶上,一座净化水机房的主体工程已然完工。西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静华介绍道:“村里已经争取到上级资金4700余万元,目前正在推进老窑水改造工程。”据了解,该工程完工后,西庄村还打算依托处理后的水源打造湿地公园,并修建净化池。届时,净化后的水能够用于灌溉周边的绿树和庄稼,让古村的水脉重新润泽土地,为村落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态活力。

如今,西庄村的旅游集散中心已初具规模,商业一条街也在加速成型。修缮一新的关帝庙静静矗立着,育德堂、积德堂等古建的修复工作亦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漫步于村中,整洁的路面朝着各个方向伸展,灰砖青瓦的老建筑间点缀着绿树与小草,处处洋溢着乡村的鲜活气息。这座满载红色记忆与古村韵味的小村庄,正以崭新的姿态敞开怀抱,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