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后,吕梁大地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外鲜活。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洞的口号,离石的烈士楼前、汾阳的舞台上一场场接地气的活动,把“爱国”二字从课本里拉到了生活中,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摸到了红色精神的温度。
爱国教育,最怕“隔着玻璃看历史”。但在离石烈士楼,百余名师生用一场实景祭奠打破了这种距离。孩子们唱着队歌时挺直的胸膛,听革命战士牺牲故事时踮起的脚尖,献菊花时轻轻的鞠躬,还有那句“英雄就是保护家乡的普通人”的感悟,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特别是40幅壁画,像一本摊开的“抗战连环画”,孩子们伸手触碰壁画的动作,何尝不是在与先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触摸得到的历史”,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红色基因住进心里。
爱国也能唱出来、演出来。汾阳市的“强我国防”文艺汇演,把强军故事搬上了舞台。鼓舞《出征》的鼓点敲得人热血沸腾,情景剧《祖国在召唤》里,大学生参军的坚定、军属的默默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建设的执着,让“国防”不再是遥远的词汇,原来它就藏在身边人的选择里。还有《天下乡亲》《吕梁颂》这些歌,把对家乡的爱和对祖国的情揉在一起,观众跟着旋律哼唱时,家国情怀也跟着慢慢升温。这种用艺术包裹的爱国教育,听得懂、记得住,更能打动人心。
这些活动告诉我们,好的爱国教育从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它可以是烈士楼前的一次宣誓,可以是舞台上的一段表演。当爱国教育接了地气、有了烟火气,当人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爱国”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做好眼前事的动力:学生好好学习,干部服务群众,农民种好庄稼。而这,正是国庆期间爱国教育最珍贵的收获——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