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字化管理的载体,打卡小程序本应是实习质量的“护航者”,却在实践中陷入“重形式轻实质”的误区,亟待各方协同破局。
从积极面看,打卡机制并非全无意义,反而能为实习管理搭建基础框架。对企业而言,打卡记录可清晰追溯实习生的在岗时长,同时作为安全追踪的依据;对实习生来说,稳定的打卡习惯能培养职场纪律意识,也为考核提供量化参考;对学校而言,打卡数据与企业实习系统实时联动,能有效规避“虚假实习”,确保实习环节落到实处,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但现实中,不少打卡机制正走向“为打卡而打卡”的极端:有的企业要求实习生一天四次定位打卡,早中晚各一次“签到+签退”,甚至中途离开工位需额外提交“外出申请”,繁琐的流程让实习生把精力耗在“凑满打卡时长”上,而非专注于学习实际工作技能;有的打卡仅统计“是否到岗”,却忽略“到岗后做了什么”,导致部分学生为“全勤”刻意早来晚走,实际工作产出寥寥,完全背离“以实践促成长”的核心目的。
要打破这一困局,关键在于让打卡回归“服务成长”的本质。企业不妨简化打卡流程,比如用“每日工作小结”替代机械签到,让打卡与工作内容挂钩,既掌握实习生动态,也能倒逼其梳理当日收获;学校也可加强与企业的联动,监督打卡机制是否服务于实习目标,避免实习生沦为“打卡工具人”;对实习生而言,要建立正确实习观:明确打卡是“职场纪律训练”而非“实习全部”,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时间管理与责任意识,而非单纯追求“满勤记录”。将更多精力放在岗位技能学习上,避免陷入“为打卡而实习”的误区。
小程序打卡本无对错,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坚守“实践育人”的初心。毕竟,衡量实习价值的从来不是打卡次数,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幅度,是职业素养的沉淀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