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山水之间绘新卷

——记方山县前东旺坪村美丽蝶变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横泉水库如镜的湖面,泛起金色的涟漪。周围的烧炉山薄雾缭绕,若隐若现。方山县前东旺坪村已然苏醒:农家乐的炊烟袅袅升起,蔬菜大棚里枝叶修剪声沙沙作响,民宿老板正晾晒着洁白的床单……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晨景图徐徐展开。

近些年,前东旺坪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产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增收致富之路,逐步打造出了集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休闲、渔乐垂钓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产业兴旺村,已然成为方山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咱村变了样

站在村口观景台俯瞰,一幅崭新的田园画卷在眼前铺陈: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依势而建,错落有致;宽阔平整的柏油路蜿蜒其间,两旁绿树如盖,洒下清凉的荫蔽。目光所及,处处是精心雕琢的细节。

“刚搬迁到这儿时,地要慢慢打理,日子得一点点适应。”村民张大爷在葡萄架前停下手中的活计,放下修剪植物的剪刀,用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目光投向不远处波光粼粼的横泉水库,脸上漾起欣慰而踏实的笑容,“现在看来,这片土地给了我们不少机遇。你看这路、这房,还有自家的小院,跟以前比,真是大变样了!”

前东旺坪村确实占尽了地利:距方山县城仅7公里,东倚巍峨青翠的烧炉山,西临碧波荡漾的横泉水库,209国道这条交通动脉便捷地穿村而过。然而,地理的优势在过去并未完全转化为发展的胜势。多年间,村民们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收入来源单一且有限,村庄面貌也显得陈旧。真正的转机始于2018年,村子被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从此按下了振兴的“快进键”,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硬件是基础,我们下了大力气。”第一书记冯瑞峰站在新铺的柏油路上,语气坚定地介绍,“累计投入了1586万元,全方位升级基础设施:铺设了8000平方米的柏油路,让‘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成为历史;建成了现代化的污水管网处理站,解决了生活污水的难题;完成了226座农村改厕,提升了卫生水平;还按照3A级旅游厕所标准修建了公共卫生间,配套了草坪砖停车场,方便游客也方便村民。”

漫步村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延伸向远方,几乎难觅垃圾踪影。村委委员安泽梅带着自豪的笑容解释道:“我们实行‘五定’责任制,定岗、定人、定时、定路段、定任务,5名保洁员组成的环卫队让村庄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而更打动人心的风景,藏在每一户村民的庭院里。美丽乡村的建设,激发了村民扮靓家园的内生动力。推门入户,有的小院月季、绣球花竞相绽放;有的院落搭起了葡萄架,绿荫下摆放着石桌石凳,是夏日纳凉、邻里闲话的惬意角落。村民王大婶笑着说:“村里把大环境搞好了,咱自己也得把‘门脸儿’拾掇漂亮不是?”一户一庭院把家家户户如明珠般串联起来,共同编织成了前东旺坪村这幅生机勃勃、移步换景的美丽乡村长卷。

“基础设施是骨架,产业是血肉,庭院是妆容,都美了才是真美。”村支书薛永生信心满怀地描绘着下一步蓝图,“下一步,我们要扩大大棚种植规模,在蔬菜种植上做出新花样,动员更多村民参与,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山水引客来

周末的前东旺坪村格外热闹。民俗馆内,游客好奇地打量着古老农具和手工艺品,孩子们围着老式纺车叽叽喳喳;观景台上,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捕捉横泉水库的光影变幻;八岔沟垂钓园边,垂钓者悠闲等待;儿童游乐园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如今的前东旺坪,已形成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去年新建的游客接待中心成了村里的“门面”。“我们提供热水、餐食、休憩等一站式服务,让游客宾至如归。”安泽梅说。正值中午,几位骑行游客在此休整用餐,来自县城的王先生竖起大拇指:“这里的农家饭,香!”

在村中寻访,一家名为“蓝雅小院”的特色民宿格外引人注目,步入精心打理的小院,一股融合自然野趣与人文雅韵的气息扑面而来,草编饰物、书法字画营造闲适氛围;典雅茶室可品茗赏画;角落里的动感单车则满足了运动需求。来自湖北的李先生一家正坐在院中的藤椅上小憩,他对此赞不绝口:“这里真是个好地方!推窗见山,出门近水,亲近自然没得说。白天在村里游玩,晚上回来在院子里乘凉聊天,去茶室喝喝茶、看看画,想活动筋骨了还能骑骑车。最难得的是老板薛大哥特别热情周到,事无巨细地帮了不少忙,感觉像住在老朋友家里一样自在。” 他的评价道出了这间民宿的核心魅力——在山水环抱中,实现了休闲放松、文化浸润与健康运动的多元体验。

民宿主人薛永飞正手脚麻利地更换客房的床品,听到客人的好评,他憨厚地笑了笑:“我们主打的就是这种‘接地气’的中式风格。你看这老木头、草编、字画,都是咱们乡里乡亲熟悉的东西。不追求豪华,就想让城里来的朋友能真正放松下来,体验一把咱们山里的慢生活和老味道。” 他的话语间透着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走出小院,青山叠翠间,粼粼波光隐约可见。顺着木质台阶而下,每一步都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浓郁的草木芬芳。台阶尽头,豁然开朗,一方经精心整治的水塘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绿翡翠,镶嵌在葱郁的山坳之中。亲水步道在水面上蜿蜒,木质栏杆光滑温润。几位游客正悠然漫步其上,有的驻足凝望,沉醉于这方静谧天地;有的举起手机或相机,寻找最佳角度,将这幅“山水盆景”定格留念。

“这里原是个闲置多年的老水塘。” 安泽梅指着眼前的美景介绍道,语气中带着自豪,“我们下决心彻底清淤、重修塘岸、引入活水,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她顿了顿,补充说:“现在这里可热闹了,成了集休闲散步、垂钓怡情、观光摄影于一体的特色景点。天气好的时候,常有钓友在这里安静垂钓,享受‘鱼乐’。” 言语间,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浅浅的痕,更添几分野趣与生机。

土地结富果

盛夏时节,村口一排排白色钢架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泥土芬芳,蔬果清香扑鼻,西红柿、豆角、茄子、黄瓜、辣椒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整枝、浇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种植户薛艳军的蔬菜大棚,一排排绿油油的藤蔓上挂满了一根根饱满的黄瓜,李大姐正带游客采摘,她熟练地摘下黄瓜,顺手给记者递了几颗草莓:“尝尝我们的草莓,绝对绿色无公害!”她承包了两个大棚,主要种植西葫芦、西红柿,年收入近两万元。“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3年以来,前东旺坪村创新采用项目资产租赁方式,将村集体建设的8个温室大棚租给有经验的村民。村里提供技术指导,帮忙联系销路,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又带动了村民增收。“有机种植方式很受游客欢迎。”技术员小刘边检查蔬菜边说。

村东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村民正在采收柴胡。“中草药效益好,前景广。”负责基地的王技术员说,“计划明年扩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通过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不少,真正实现了“土地生金”。

如今,这里已成为方山县乡村振兴的亮眼典范。冯瑞峰展望未来:“我们将推动农旅深度融合,计划将现有采摘大棚和萌宠乐园升级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同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家乐和民宿品质,把前东旺坪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胜地。”

乡村振兴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脚踏实地的耕耘;无需千篇一律的复制,贵在因地制宜的创新。在青山绿水间,前东旺坪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为新时代乡村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