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对话

融媒时代,地市党报如何守正创新?

吕梁日报社副总编辑 任昱

要闻部主任 李刚

经济专刊部主任 张文慧

副刊部主任 李够梅

社会专刊部主任 孙健芳

理论评论部主任 杜小燕

新媒体部主任 郭炳中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深刻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方针原则、实践要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10月13日到17日,吕梁日报社在百年学府山西大学组织举办采编人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素能提升培训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提升采编队伍政治能力、业务本领和职业素养,为推动吕梁日报社在新时代更好履行党媒职责、壮大主流舆论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媒体融合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连日来,守正创新成为参训人员热议的话题。当前,如何更好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本版“对话”栏目走近参加培训的报社相关领导,以及要闻部、经济专刊部、社会专刊部、理论评论部、副刊部、新媒体部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共同探寻地市党报守正创新和媒体融合之道。

●政治导向是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

守正创新是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此次培训既有深耕党建思政领域30余年山西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鲍善冰教授解读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也有曾经多次拿下中国新闻奖的山西晚报社副总编辑张临山,山西日报社高级编辑、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尹长虹手把手讲授如何挖掘新闻线索,如何做好做实融合编辑。他们授课的指导思想紧扣地方党媒守正创新,紧贴如何把守正创新思维用在媒体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记者: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报的主流影响力受到挑战。围绕此次培训,结合地方党报工作和自身业务工作,谈谈该如何应对新形势新发展?

任昱: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也为党媒践行使命指明清晰方向。报社组织的此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素能提升培训班”,正是以专业赋能锤炼党媒新闻队伍的务实举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记者编辑需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把理论学习融入日常采编,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采写创作中彰显文化惠民力度,让新闻作品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民生温度。要下力气推动培训学习成果转化,将理论认知内化为扛起党报使命的思想自觉,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吕梁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吕梁精神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鲜活范例。

在当前融媒体形势下,党媒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政治家办媒体原则,要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生产,强化服务功能和群众路线,塑造主流媒体的新格局。

李刚:此次培训让我对“重塑新闻初心,深耕新闻沃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全新思考。新媒体时代,一些采编人员过度依赖AI技术,用算法生成的内容替代实地采访,用技术手段生成新闻作品,缺乏独立挖掘、深入思考、自主创作的原创精神,削弱了新闻工作者主体性的发挥,使新闻作品失去了温度、深度与真实感。而且在新闻写作追求“高大上”,堆砌华丽辞藻却言之无物,篇幅冗长、逻辑松散,表述啰嗦,既违背了新闻“短、实、新”的要求,也让读者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影响了新闻的传播力和感染力,疏远了读者。

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我们新闻初心缺失、远离新闻沃土、淡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具体表现,危害甚巨。当前,媒体格局深刻变革,但内容为王的本质未变,社会责任的核心未变,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初心更不能忘。要把此次培训作为一次思想的洗礼和行动的起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重塑新闻初心,深深扎根于吕梁这片广阔的新闻沃土,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吕梁故事,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文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强化“四力”实践,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经济理念,通过生动鲜活的报道,为吕梁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经济专刊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经济现象,挖掘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因素,为经济报道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中的传承和创新。例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报道这些产业的发展案例,既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够梅:文艺副刊是传播思想、引领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紧跟时代脉搏,拒绝空洞化、教条化的思想传播,用有感染力的内容打动读者。通过培训深感,副刊的发展方向不能仅停留在“发表作品”的层面,而要整合采编力量形成创作合力,深入挖掘吕梁的红色基因、非遗传承故事与乡村变迁图景。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文艺评论,都应围绕“增强思想深度与文化厚度”展开,只有让文艺作品真正扎根吕梁大地,才能成为传递吕梁文化魅力的桥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

孙健芳:吕梁日报·晚报版的核心定位是“贴近民生、服务百姓”,这意味着新闻工作的落脚点始终是“人”。文化宣传不能与民生报道“两张皮”,而要紧密结合,用普通人的故事传递文化力量。

要持续深化“平凡人平凡事最具感染力”的新闻实践,深耕红色文化、非遗技艺、乡村暖心故事三大题材:从“新时代吕梁英雄”的日常坚守中提炼精神内核,从非遗传承人的创新中挖掘文化活力,从乡村振兴的点滴变化中展现奋斗温度。通过贴近生活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融合,让吕梁文化故事直抵人心。

杜小燕:理论宣传是党媒的重要职责,但其核心不在于“讲大道理”,而在于让抽象理论变得具体化、生动化、生活化,让群众听得懂、能认同、愿践行。培训明确了理论版的工作方向:首先要站稳政治立场,坚决贯彻党的新闻舆论方针,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确保理论宣传的纯粹性与准确性;其次要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把实践当作课堂、把群众当作老师,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语言和案例解读理论;最后要坚持辩证思维,在复杂现象中抓住本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理论真正渗透到群众生活中。

郭炳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新媒体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此次培训,尤其是新华网的交流与实地参观,让我对媒体融合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首发定调”基础上策划优质内容,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报、网、端、微一体化,让新媒体成为吕梁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四力”教育实践是守正创新的深度砺炼

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作为地方党媒,新闻宣传工作、媒体融合工作要“硬”起来,采编队伍必须先“硬”起来。新媒体时代,增强“四力”,既是工作指向,也是能力标准,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记者: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党媒如何更好地践行?

任昱: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关键在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转化为实际行动。采编人员要扎根吕梁大地,以理论武装强信念,以资源挖掘筑根基,以创新传播拓路径,生动讲好吕梁故事、广泛传播吕梁声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贡献吕梁力量,为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彰显文化价值。

李刚:要深刻领会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记“新闻为民”的使命。必须明白,新闻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要主动摒弃“抄、搬、凑”的惰性思维,把“原创”作为采编工作的底线,让每一篇稿件都承载真实的故事、传递鲜活的声音,恪守职业道德,重拾对新闻事业的敬畏与热忱;要紧跟融媒体发展趋势,主动钻研线索挖掘技巧与技术应用,持续学习新闻采编技巧,借鉴汲取培训中学到的好经验好办法,掌握融媒体场景下的创新应用方法,让新闻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必须打破“坐在办公室写新闻”“打开网络找新闻”的模式,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扎根吕梁这片新闻沃土,用脚力丈量,用眼力发现,用脑力思考,用笔力书写,捕捉最鲜活、最真实的新闻素材,只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写出有细节、有情感的稿件,让新闻充满烟火气;积极倡导“短、实、新”文风,删减冗余表述、摒弃空洞辞藻。写作时多站在读者角度思考,这篇稿件想传递什么核心信息?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讲清楚?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用朴实的语言替代华丽的修饰,让新闻既能传递政策声音,又能被群众轻松读懂、乐于传播,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更富灵气、更具传播效果。

张文慧: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重要一环。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强对编辑记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经济专刊的报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鼓励编辑大胆创新,编排出重点突出,舒展大气的版面;鼓励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市场,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郭炳中:从明确“能做什么”,锚定“想做什么”,规划“怎样做好”三个核心维度精准切入。形成有针对性的推进逻辑。

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将持续做好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和成就宣传等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引进和应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全媒体素养的专业人才。通过深入挖掘新闻素材,创新报道形式,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画面,让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推动党报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创新传播手段,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通过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内容、技术、平台、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实现党报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动文化繁荣,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新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新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吕梁是“吕梁精神”的孕育之地,更是红色文化、晋绥文化、黄河文化交织共生的沃土,坐拥413处革命遗址、数十项非遗项目等珍贵文化资源。一直以来,作为地方党媒,吕梁日报社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内容创新、机制保障、平台支撑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在专家授课中和大家的交流互动中多次提及文化传承发展,地方党媒如何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地挖掘文化资源,为全市文化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任昱:好故事需要好载体,需用“脚力”扎根、“眼力”洞察、“脑力”破局、“笔力”赋能,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提升吕梁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以“脚力”深耕沃土,挖掘文化根脉,记者需深入一线采访基层工作者,记录鲜活的故事,展现文化生命力。以“眼力”洞察社会,提炼文化符号,为文化传播注入智力支持,让吕梁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以“脑力”激活动能,打造沉浸场景,运用VR技术还原红色遗址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传播边界,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吕梁文化魅力。以“笔力”书写篇章,拓宽传播渠道,围绕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推出深度报道;同步通过纸媒、公众号、客户端、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联动传播,形成“现象级”效应,吸引更多群体关注吕梁文化。

李够梅:文艺副刊需以“连接文化与群众”为目标,进一步激发本土文化创作活力,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开展“吕梁文化主题创作征集活动”。面向全市文学爱好者、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征集作品,题材涵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如非遗技艺摄影)和乡土文化。组织文艺工作者、采编团队走进乡村、社区,收集基层的文化需求与故事素材,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让文艺副刊内容更贴近群众生活。

孙健芳:以民生视角,讲好吕梁文化故事。吕梁日报·晚报版需始终围绕“民生”做文章,将文化宣传融入民生报道。寻找新时代的“吕梁英雄”讲述他们践行“吕梁精神”的日常故事。持续关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挖掘乡村暖心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中的人情味,让文化故事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

杜小燕:理论评论版需以“服务群众、引导舆论”为目标,为吕梁文化发展提供思想支撑。把准政治方向,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要把准政治方向是根本: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针,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确保理论宣传的纯粹性与准确性。要贴近群众与受众是关键。要践行“四力”,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把实践当作课堂,把群众当作老师。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群众语言和鲜活案例来阐释理论,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引起群众共鸣。要坚持辩证思维是保障: 新闻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复杂现象中抓住本质,坚持真理,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