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初见蔡江宝,54岁的他身形微微发福,挺着圆滚滚的肚子,说话直截了当,爽朗的笑声中满是庄稼人独有的质朴与豁达。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作为兴县蔡家会镇狮子洼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将一个仅有200多户、400余人的蔡姓小山村,打造成了一个有产业支撑、有文化底蕴、充满希望的“幸福村”。而这一切的开端,则要从一嗓子“喊”出来的村干部说起。
一嗓喊出带头人
“村民信我,咱绝不撂挑子”
“我这个村支书,不仅是选出来的,而且是‘真话实说’喊出来的!”回忆起与村干部身份的缘分,蔡江宝的话语充满了生活气息。2003年村“两委”选举前,狮子洼村正被“缺水”这一难题所困扰:家家户户都争抢着用水浇灌菜园,邻里之间时常闹得面红耳赤,却没人敢站出来牵头解决问题。那时的蔡江宝,在村里已是远近闻名的“正义之人”——从小跟着唱晋剧的父亲在村剧团学习打鼓,没读过多少书,却最见不得不公平之事。
这混乱的场面,他实在看不下去,忍不住站了出来,扯着嗓子喊了句硬话:“这事我来扛!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为了抢水伤了和气可不好,咱们得一起想办法!”没想到,这一嗓子竟让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喊出“就你了!”,硬生生把他推上了村干部的位置。“当时就是凭着一股冲劲接下了这份工作,想着不能辜负大伙的信任。”蔡江宝笑着说,脸上泛起一丝腼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带着全村闯条富路。而他这一干,就是6年。
2016年,蔡江宝离开村子闯荡生意,到银川开了一家超市,却没做出太大成绩。2018年,狮子洼村又一次面临“选带头人”的难题:尽管村子连续18年获评“市级五好村党组织”,但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人中,最年轻且能为村子实实在在干事的,大伙还是想到了已过不惑之年的蔡江宝。村民们又一次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伙信任我,我可不能撂挑子!”这一次,他带着更明确的目标——“要让全村人都富起来”,再次挑起了担子。
牵头救活剧团
“这文化根脉,绝不能断”
蔡江宝与村剧团的缘分,早在他担任村干部之前便已结下。狮子洼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本村的狮子洼晋剧团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该剧团在方圆几十里声名远扬。逢年过节,村里都会组织戏曲演出活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剧团慢慢散了架,部分演员逐渐转行,戏曲事业也随之走向低迷。
据蔡江宝回忆,剧团最初由村集体管理,后来逐渐由个人承包,他的父亲蔡全起曾担任过剧团团长。蔡江宝的姊妹几个都跟随父亲在剧团,唯有他因不识字、看不懂戏谱,只能学习敲鼓。“别人看着谱子学鼓点,我只能靠死记硬背,一曲得重复练习几百次,直到手指比脑子记得还清楚。”即便如此,剧团仍是他青春岁月里最深刻的印记,也是他早年谋生的依靠。
上任村委主任后,蔡江宝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救活这个即将“消失”的剧团。“剧团是村子的文化根脉,根脉断了,村子就没了灵魂。”他四处奔走,争取资源、寻求帮扶,揣着一股“不救活不罢休”的劲,终于争取到50万元资金。这笔资金不仅为剧团添置了新设备,还对其进行了优化重组,成立了“狮子洼阳光演艺有限公司”。他把村里会唱戏的老艺人、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组建起一支42人的演出团队。
如今,这支团队常年在晋陕蒙一带演出,既演唱晋剧经典曲目,也宣传兴县红色文化和晋西北黄土文化。此举既守住了文化根脉,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11名本村村民跟着团队跑演出,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
然而,“不识字”的短板也让他在工作中吃了不少苦头。看文件要靠其他村干部念,填表格得找人帮忙写,就连和企业谈合作、签合同,都得让对方把条款反复念几遍,确认没问题才敢签字。“要是能识字,我理解政策能更透彻,跑项目也能更顺利。”说这话时,蔡江宝挠着头,语气中带着几分遗憾,但这份遗憾,反倒成了他把工作做得更扎实的动力。
晒黑的梨园长
“产业扎了根,日子才稳当”
“自己吃了不识字的亏,就不能让村子在发展上‘走弯路’。”带着这份心思,蔡江宝把村里的产业发展得格外扎实。2018年,在各方帮扶下,村集体选定玉露香梨种植作为主打产业,他带着村民开启了“连轴转”模式。
站在400亩梨园内,蔡江宝望着两米多高的梨树,看着枝头颗颗饱满的果子,脸上满是自豪。他讲起了当年带着村民种梨树的故事:种梨有“五步法”——挖50公分深的坑、填牛粪、放苗、培土、压实。为了保证成活率,蔡江宝每天带水带干粮蹲在梯田上,从早盯到晚。有时白天跑去镇里开会,镇领导见了都打趣:“蔡书记,你这脸晒得比锅底还黑,是不是把家安在梨树林里了?”那俩月,他天天泡在梯田里,盯着村民栽苗、浇水,晒得黢黑,跟个黑炭似的,总算把400亩梨树林种活了——大伙都打趣喊他“梨园长”。
如今,这片梨树林年年丰收,每年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总计50万元的增收。2023 年,他还争取到对外友协56万元的资助,实施工艺葫芦示范项目——在寨子沟现代农业产业园种了30亩葫芦,村民在自家田里种了5亩。试种一年便证明,狮子洼是葫芦生长的“优生区”,产出的葫芦品相好、皮厚,江苏、天津的企业直接包销。
为了延伸产业链,村里还成立普业公司,采购三维激光雕刻机,培养出多名葫芦种植能手。这些能手既能指导本村种植,还能带动周边村镇。“只要管理跟上、品种选对,今年葫芦产业有望收入二三十万元。”说起这些,蔡江宝信心十足。
最挂心的事
“盼个年轻人,把担子接过去”
现在村里产业越来越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可54岁的蔡江宝心里却犯了愁——这“闯”出来的小康路,得有人接着走啊!“现在我是村支书、村委主任一肩挑,可我今年54了,年纪不小了,村子要想一直好下去,得有年轻血液啊!”
他不止一次跟镇里提,也跟村里的老人们聊:“最好能派来个年轻的村支书,或者从村里选个有干劲的年轻人。我带着他学,教他怎么跑项目、怎么跟村民打交道、怎么把梨树和葫芦产业做大,慢慢把担子交出去。”他总说:“我手把手教,保证把经验都传下去!”
在蔡江宝看来,狮子洼村连续18年的“市级五好村党组织”招牌,不能在自己手里“断了档”;村民们盼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心愿,也得有后人接着实现。“我没读过多少书,不懂大道理,但知道‘为村民好’得实实在在。只要能找到靠谱的年轻人,我就算退下来,也能睡得踏实。”
这个不识字的村支书,没写过多少字,却天天在村里的田埂、果园转;没说过多少漂亮话,却把“让村民富起来”的事一件件落到了实处。他做的事都很实在,心里的想法也简单:“只要狮子洼的日子能一直好下去,我多跑点路、多费点劲都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