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宴席从简

一场关于“体面”的重新定义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以前办宴席总怕菜少没面子,硬凑16到18道菜,最后很多都浪费了。这次根据亲戚们的喜好,订了12道荤素搭配的菜,刚好吃完!”近日,市民张女士为儿子办完婚宴后笑着说。如今在我市,像这样“按需订餐、拒绝浪费”的宴席场景越来越普遍,“打包光荣”也逐渐取代“剩菜丢面”,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风尚。

在多家餐饮企业发现,针对宴席浪费问题,酒店纷纷推出“定制化订餐”服务。市区某酒店经理王伟介绍,现在接待婚宴、寿宴等宴席时,服务员会主动根据宾客人数、人群推荐菜品数量,“比如十二岁宴席上的学生桌,我们会根据孩子的饭量和喜好向顾客推荐合适的菜品,避免造成浪费。”

除了合理订餐,主动打包也成为宴席“标配”。10月15日,市民刘先生为儿子办十二岁生日宴,宴席结束后,他和家人一起将剩余的4道菜品分类打包。“以前觉得打包丢人,现在服务员主动递上打包餐盒,还帮我们分装,连酱汁都单独装了,回家热一热还能吃两顿。”记者注意到,多家酒店不仅免费提供可降解打包盒,还在宴会厅张贴“剩菜打包不丢人”的提示牌,部分酒店甚至推出“打包有礼”活动,为打包市民赠送小份点心,鼓励节约行为。

为推动餐饮节约常态化,近年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通过建立点餐提示机制、指导餐饮服务经营者落实《反食品浪费法》,推广“小份菜”“半份菜”等措施,不断营造崇尚节约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加大餐饮行业监督检查频次,开展“随机查餐厅”行动;聚焦婚宴、自助餐、单位食堂等重点环节专项整治,依法查处未主动提示、诱导点餐等违法行为,公布典型案例,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引导公众监督。

“以前参加宴席,结束后桌上总有半盘的鱼、整只的鸡,看着可惜又不好意思打包。现在大家都大大方方打包,反而觉得这样才是会过日子。”市民赵阿姨的感受,正是我市宴席节约新风的生动写照。随着观念转变、行业发力、监管护航,“够吃就好、剩余打包”的文明宴席,正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