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兴时
“育秧、插秧、施肥、灌溉、收割……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可知道这小小的一粒米是怎样来的吗?”在离石区朝阳小学四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在多媒体一体机的屏幕上展示着吕梁山区常见的谷子、糜子,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展示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变得可触可感。
吕梁,这片孕育了吕梁精神的红色土地,历来有着勤俭节约的深厚根基。从革命战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产运动,到如今校园里的“光盘行动”、纪念馆里的红色家风传承,厉行节约的种子正通过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在我市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离石区金谷粒幼儿园开辟了“小小菜园”,让孩子们亲手种植豆角、西红柿、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以前吃饭总爱剩饭,现在看到自己种的菜,再也舍不得浪费了。”小朋友麻家齐说出了心里话。幼儿园还鼓励孩子们“旧物利用”,将不用的衣服、鞋盒、瓶子带到学校,改造为充满童趣的手工作品。
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不少老物件总能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八路军战士的灰色军装,袖口、肘部补丁摞补丁;一双布鞋,鞋底用麻线纳了又纳。“这是当年晋绥边区军民‘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真实写照。”纪念馆讲解员指着展品,向来自各地的中小学生讲述着:“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吕梁儿女就靠着镢头犁耙,一天开垦一亩多地,种出的粮食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支援了前线。”
贺龙元帅在吕梁带兵时,要求家人“不许搞特殊,吃饭要光盘”;习仲勋同志在晋绥工作期间,用的搪瓷缸子掉了瓷,仍坚持用了多年……老一辈无产阶级老革命家的家风故事,成为了节俭教育的“活教材”。“节俭不是小气,是对劳动的尊重,是咱们吕梁人民的传家宝。”纪念馆宣教科科长康彦红说,每年都有上万名吕梁师生来这里参观学习,厉行节约的观念,正通过日复一日的教育,深植在孩子们心中。
我市各中小学还将勤俭节约融入校园文化:教学楼走廊里,悬挂着“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的古训展板;食堂墙壁上,贴着学生们绘制的“光盘行动”漫画;主题班会上,学生代表分享“司马光训俭”的故事,讲述吕梁先贤“尚俭持家”的家风。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厉行节约从“口号”变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在学校食堂,“光盘”成了常态;在学生宿舍,“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成了习惯;在家庭里,孩子们成了“节俭小监督员”,提醒家长“少点外卖、多做饭”“旧衣服别扔,捐给需要的人”。
“以前听爷爷说‘过去日子苦’,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通过这些故事,我明白了勤俭节约。”在孝义市崇文街小学组织的主题班会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正是厉行节约的种子在心中茁壮成长的生动写照。这颗种子,不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更延续着吕梁精神的红色血脉,终将成长为支撑孩子们人生的“参天大树”,为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实现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