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晋林
“大家眼前这些窑洞,就是当年晋绥军区司令部的办公旧址,墙上的地图、桌上的油灯,都见证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秋日的兴县蔡家崖乡,晋西北军区司令部旧址前,讲解员白瑞正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不远处,几位村民带着孩子驻足展板前,认真聆听革命历史,不时交流感悟。如今,在兴县,越来越多的红色遗址成为群众缅怀先烈、游客接受红色教育的“打卡地”,这背后,离不开兴县政协多年来的持续助力。作为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兴县留存着众多珍贵红色资源,县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调研为基、以智力为翼、以建言为要,推动红色资源从“沉睡”走向“鲜活”,让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深入调研,精准摸清红色资源“家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兴县红色文化厚重、红色资源富集,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首先要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十届兴县政协以来,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作为履职重点,主席会议形成共识后,县政协主席、分管副主席多次带领政协文史委、文旅局、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开启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调研。他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遍访了散落在蔡家崖乡、高家村镇、瓦塘镇等乡镇的二十余处革命遗址。
调研中,委员们不仅查看遗址建筑现状、周边环境,更与当地村民、遗址管理员深入交流:“平时来参观的人多吗?维护资金够不够?”“大家觉得这些红色故事还能怎么讲给年轻人听?”通过面对面沟通,调研组不仅掌握了红色资源的分布、保存状况,更梳理出保护资金短缺、展示形式单一、宣传覆盖面窄等实际问题,为后续工作锚定了方向。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调研成果,成为兴县制定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案的重要依据。
智力赋能,专题讲座开拓保护新思路
“红色资源不是孤立的,要和传统村落结合起来,让游客既能看遗址,也能体验乡村风情,这样红色旅游才能留得住人。”2024年8月27日,兴县“政协大讲堂”内座无虚席,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伟国以“传统村落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为题的讲座,让在场的政协委员、文旅干部和村干部眼前一亮。
讲座中,刘伟国教授结合兴县实际,用晋东南传统村落保护的案例,详细解读红色资源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提出“修旧如旧保风貌、活化利用强体验”的建议。“以前总觉得保护红色遗址就是修房子,现在知道还能结合村落文化搞体验活动,比如让游客穿军装、学编草鞋,这样红色故事就更生动了。”一位乡镇干部听完讲座后说道。这场专题讲座不仅为兴县红色资源保护注入专业智慧,更让相关人员打开了工作思路,为红色资源“活”起来提供了方法路径。
建言资政,凝聚红色发展强大合力
“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价值,通过对相关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挖掘,收集整理老一辈革命家在晋绥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还原革命时期老区人民捐款捐物、支前拥军的历史场景,赋予红色遗址鲜活生命力……”2024年8月28日,政协第十届兴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红色乡村保护利用”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会议上,县政协提交了专项调研报告,住建局、文旅局负责人及政协委员代表分别发言,从完善政策、创新开发、强化宣传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宋兴丽强调,要树牢“修旧如旧”理念,注重原生态的保护,突出地域和乡土特色,打造不同场景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防止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同时结合乡村振兴,让红色资源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此次会议形成的多项建议,被纳入兴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创新文化传播形式、规划主题实训基地、打造经典旅游线路……如今,这些建议逐步落地,越来越多游客走进兴县的红色村落,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售卖手工艺品、提供餐饮住宿,红色资源正成为推动老区发展的“新引擎”。
从调研摸清“家底”,到智力破解难题,再到建言推动落地,兴县政协始终以实际行动守护红色根脉。如今的兴县,红色遗址整洁有序,红色故事广为流传,红色旅游日渐红火——这既是群众和游客眼中的“新风景”,更是县政协助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生动答卷。未来,兴县政协将继续聚焦红色资源活化利用,让革命老区的红色光芒,照亮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