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面时的簌簌声、竹刀刻划的细微响、颜料晕染的渐变色……在孝义市王氏面塑工作室里,面塑非遗传承人王宇超正捏制一尊“孝义皮影戏”主题面塑。指尖翻飞间,面团逐渐显露出皮影人物的眉眼,连衣袂的褶皱都透着灵动。
“这门手艺传了千年,能有个像样的‘展示窗’,一定能继续发展壮大。”他捧着刚塑形的作品,眼里亮着光。今年,他带着牵头的孝义面塑综合体验馆建设项目走上了第十二届“创青春”的比赛现场。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希望这门“指尖艺术”从街头巷尾的零散传承,走向集“展、学、做、售”为一体的活态传承。
千年技艺遇困境 老手艺盼“新生”
孝义面塑的故事,藏在蒸笼的热气里,也刻在节庆的民俗中。作为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以糯米面为主料,经揉、捏、剪、粘等工序制成的技艺,既能做供桌上的吉祥花馍,也能塑历史典故里的人物群像。
王宇超的工作室里,300余件作品静静陈列:《二十四孝》系列人物神态各异,“中秋望月”花馍上的玉兔仿佛正要跃出,还有按1:1比例复原的“孝义古城门”,青砖纹理都是用竹刀细细刻出的。
但这门古老技艺,正面临“断代”的隐忧。
“工作室7名成员里,最年轻的也38岁了。”王宇超坦言,年轻人嫌“费时间、难赚钱”,愿意沉下心学的越来越少;更棘手的是,面塑展示多分散在集市摊位或小型展览,“游客想体验只能碰运气,想买件像样的文创产品都找不到地方。”
随着孝义推进“文旅融合促振兴”,王宇超团队提交的“面塑综合体验馆”方案被纳入重点项目。
“不只是建个展馆,是要让面塑从‘看’到‘玩’,从‘知道’到‘爱上’。”王宇超说,体验馆项目如果能顺利落地,将成为集展示、教学、制作、销售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让千年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一馆藏尽千年事 “看客”变“参与者”
听着王宇超的介绍,仿佛带人走进了规划图纸里的体验馆和面塑的奇妙世界:文化展览区里,多媒体屏幕正播放老艺人揉面的手法特写,玻璃展柜里,从明清时期的古朴花馍到现代的卡通造型,串起面塑技艺的演变史;研学教育区的课桌上,摆着分好的彩色面团和工具包,孩子们可以跟着传承人学捏“孝义木偶”;制作体验区里,家庭游客围坐一桌,妈妈捏花瓣,爸爸塑花杆,孩子给花馍点上腮红,笑声混着面团的麦香飘满房间;文创商店的货架上,既有能吃的传统枣馍,也有能收藏的“孝义八景”面塑摆件,还有装着迷你工具的DIY套装,“游客走时带一份,就把面塑文化带回去了。”
“最特别的是‘沉浸式场景’。”王宇超指着图纸上的“民俗复原区”,那里会复原旧时孝义人蒸年馍的场景:土灶台、木蒸笼,墙上贴着老照片,传承人穿着传统服饰演示“捏寿桃”,“游客可以穿上围裙,亲手蒸一个带自己手印的花馍,体验感才够实在。”
王宇超的这个项目选址在孝义老城景区,正是看中这里的文旅融合潜力。
“老城正在改造提升,周边有皮影戏馆、古民居,游客逛累了来体验馆捏个面塑,喝杯枣茶,文旅线路就串起来了。”王宇超介绍,体验馆规划面积1000-1500平方米,包括展示区、体验区、培训区、办公区、文创商店等功能区域,目前正积极与相关部门单位对接,商讨选址可行性。
“到时候,来孝义的游客不仅能看古城,还能带走自己做的面塑记忆。”他信心满满地说着。
守正创新谋长远 面塑“走进生活”
“这不是简单的‘卖手艺’,是要让面塑成为文化桥梁。”其实,王宇超的团队早已行动起来。他们开展走乡镇、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活动。用“面塑讲孝义故事”——教孩子们捏“尉迟恭守城门”,顺带讲家乡的忠义典故;在社区开公益课堂,退休阿姨们学会了捏“健康长寿”馍,逢年过节送给邻里;还和旅行社合作,在景区设临时体验点,去年就接待了超1万名体验者。
但王宇超预计打造的面塑综合体验馆“野心”不止于此。
“线上要建‘面塑云课堂’,拍教程教全国网友做;线下要办‘面塑创意大赛’,让年轻人用面团表达自己的想法。”王宇超翻看着手机里的粉丝留言,有人想要“国潮风”面塑,有人建议做“孝义小吃”造型,“传统不能丢,但得跟着时代走。”
其实采访下来,细细琢磨,这个项目更让人期待的是“以艺促富”的可能。体验馆将优先吸纳村里的巧手妇女,培训后担任体验指导师;文创产品优先采购本地农户的优质面粉、食用色素,“让面塑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能受益。”
王宇超算了笔账,按规划,体验馆年接待量预计超5万人次,门票、课程、文创等收入能带动团队和周边农户增收,“老手艺能赚钱,才有人愿意学,才能传得远。”
夕阳透过工作室的窗,照在王宇超刚完成的“振兴”主题面塑上。底座是黄土高原的轮廓,上面站着捏面塑的老艺人与学手艺的年轻人,中间缠着象征传承的红绸。
“如果真有机会,等体验馆建成那天,我要把这尊作品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王宇超说,面塑的魅力,在于能把“过去”捏进“现在”,再托着“未来”向前走。
而这座体验馆,就是接住千年技艺的那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