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第八版以《石楼县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生动样本》为题,报道石楼县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通过文旅激活乡村、“奇湾”品牌升级特产、“三色文化”深化融合,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本的实践。在黄河之畔、吕梁山间,石楼县以农文旅融合为笔,蘸取千年古县的历史底蕴、黄河奔腾的生态底色,勾勒出黄土高原的农业特色,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描绘出绚丽图景。如今,这座“康养山城”正凭借文旅赋能、农业筑基、融合创新,实现从传统县域到活力文旅目的地的华丽转身,成为黄河流域农文旅协同发展的生动样本。
文旅赋能:黄河岸边“空心村”变身打卡地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延伸,为石楼县打开了文旅发展的新通道。依托这条交通动脉,石楼系统整合黄河峡谷、古渡遗址、黄土地貌等资源,以“龙头景区+重点乡村”为骨架,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黄河奇湾旅游度假区、东征文化园两大核心景区引领发展,崖头、永由、柏卜湾三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多点开花,让散落的美景串成“可游、可玩、可留”的风景线。
辛关镇柏卜湾村的蜕变,是石楼乡村文旅发展的缩影。作为吕梁市100个旅游重点村之一,这个与陕西清涧、延川隔河相望的村落,以青石为料、黄土为基,完成了一场“颜值”与“内涵”的双重升级:拆除不符风貌的建筑,改造7家农户24间房屋,用青石砌院墙、饰窑面,既保留窑洞民居的传统韵味,又增添艺术质感;硬化入户道路、整治庭院绿化,让村庄掩映在绿意中;划分170亩采摘园,让游客在赏景之余体验农耕乐趣。今年“五一”,柏卜湾村接待游客超6000人次,昔日寂静的村落,如今成了游客口中“来了就不想走”的打卡地。
更令人惊喜的是崖头村的“重生”。这个曾因人口外流而沉寂的“空心村”,通过“合作社+第三方”模式激活闲置资源:流转村民房屋改造民宿,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广场,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村庄绿化水平;每逢节假日,陕北说书、篝火晚会、民俗唱戏轮番上演,让乡村充满烟火气。今年“五一”,崖头村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春节期间累计迎客3万余人。村民贺元红返乡经营“村房短住”民宿,还学起直播带货,月入四千余元;72岁的胡卯英住上了免费装修的住房,靠售卖饮料、烤肠就能增收——文旅发展不仅让村庄“活”了,更让村民的日子“火”了。
2025年“五一”假期,石楼文旅市场交出亮眼答卷: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94万人次。黄河奇湾的美食集市飘着抿尖、碗托的香气,非遗展演精彩纷呈;永由村的古槐树下系满游客的祈福带,乡村音乐汇热闹非凡;红军东征纪念馆里,研学团队通过实物展陈重温革命历史,再加上“石楼文旅护照”打卡活动精准引流,各年龄段、各需求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专属乐趣,全域旅游的活力与魅力尽显。
农业强基:“奇湾”品牌让土特产成“金招牌”
农文旅融合,“农”是根基。地处北纬37°生态黄金带的石楼,全域无工业污染,年均2600小时日照、202天无霜期,孕育出小米、蜂蜜、红枣等一批兼具地域特色与品质优势的优质农产品。近年来,石楼以农业“特”“优”战略为抓手,通过品牌化、产业化、数字化,让“土特产”走出大山,成为农文旅融合的“加分项”。
“奇湾”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出,是石楼农业升级的关键一步。2025年6月,石楼在北京举办“奇湾”品牌发布会,10家本土企业获得品牌授权,100余名政企学界代表共同见证这一“从田间到餐桌”的品牌升级;7月,“奇湾”带着十余款产品亮相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小米的醇香、枣花蜜的醇厚、红枣饮料的清甜,吸引众多客商驻足品鉴,多家企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同月,“石楼甄选 蜜韵天成”蜂蜜推介会在太原举办,县政府明确将推广智慧养蜂技术、完善质量溯源体系,并探索“养蜂+休闲体验+文化展示”的融合模式。
为让好产品卖得远、卖得好,石楼搭建起以“县级仓储物流中心+数字化展销窗口”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奇湾优品”小程序实现“一件代发、集中售后”,让全国消费者随时能下单;在文旅景区、乡村民宿设置展销点,游客尝过之后能直接带“石楼味道”回家。目前,石楼已改良红枣、核桃种植面积52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涵盖达标合格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类型,“石楼金小米”“黄河滩枣”等地理标志产品销量逐年增长,农业不仅成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成了文旅体验的“活元素”。
石楼县领导表示,石楼将坚持“内延链条提品质、外拓市场塑口碑”,持续培育“小而美、特而精”的农特产品,让“奇湾”品牌成为石楼的“农业名片”,也成为农文旅融合的“连接点”。
融合创新:三色文化绘就发展新图景
“文旅产业要做活做热,必须深挖文化‘富矿’。”石楼县领导在农文旅融合推进会上强调,石楼要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魂,推动“文旅+农业”“文旅+生态”“文旅+红色”深度融合,让三个重点村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发展特色,构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石楼,融合不是简单的“文旅+农业”,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渗透:游客在崖头村民宿住下,清晨能去采摘园摘新鲜果蔬,中午尝一碗荞麦碗托,下午听陕北说书,傍晚沿黄河岸散步;在黄河奇湾游览时,既能看“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壮阔,又能买一罐“奇湾”枣花蜜作伴手礼;红色研学途中,参观完红军东征纪念馆,还能到周边村庄体验农耕,感受“红色基因+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文化的赋能,让石楼的农文旅更有“厚度”。黄河文化是底色,奇湾的雄奇、古渡的静谧,让游客感受母亲河的磅礴;红色文化是亮色,红军东征纪念馆、毛泽东路居等景点,每年吸引超万人次前来开展研学活动,传承红色记忆;民俗文化是暖色,陕北说书、窑洞剪纸、乡村音乐节,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活”起来。今年“五一”,永由村仅靠古槐祈福和乡村音乐汇,就吸引1.54万人次游客,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超18.6万元。
融合发展的红利,最终惠及每一位村民。如今的石楼,特色民宿入住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农特产品销售额稳步提升,越来越多像贺元红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像胡卯英这样的老人能在家门口增收。未来,石楼将继续深化“红色+文化+生态+乡村”模式,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黄河旅游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让农文旅融合的成果更多惠及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