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兴县

贯彻“三秋”部署 守护丰收成果

——兴县雨歇抢收减损工作纪实

省农科院组织专家组赴兴县指导秋粮抢收工作

康宁镇开启"抢收减损保丰收"行动,组织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志愿者帮助村民开展秋收工作

东会乡庄上村两委干部帮助群众收秋

兴县社会各界积极帮助农户抢收秋粮

兴县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高粱喜获丰收

兴县人社局驻固贤乡曲亭村工作队帮助村民收秋

兴县东会、交楼申第一时间抢收土豆

□ 张亚东

金秋十月,吕梁山麓的“中国杂粮之乡”兴县本应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却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突袭。农田积水、作物倒伏、湿度超标,即将成熟的谷子、高粱、红枣面临霉变风险,丰收图景蒙上阴影。全省“三秋”会议部署的“抢收减损、颗粒归仓”任务,在此刻成为兴县最紧迫的民生考题。县委、县政府闻令而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打响秋收保卫战,让雨歇后的田野涌动起抢收热潮。

10月12日清晨,兴县交楼申乡阳湾则村的玉米地里,雨水浸透的泥土还泛着湿光,71岁的闫喜民夫妇已弯腰攥紧玉米秆,将饱满的果穗掰下装入麻袋。“省里的会议刚开完,乡里就组织抢收,再晚几天要发霉了!”闫喜民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远处党员志愿者正踩着泥泞接力搬运粮袋。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战,是兴县迅速贯彻全省“三秋”农业生产视频调度会精神的生动缩影。

闻令而动:三级联动抢抓 “黄金窗口期”

“三秋”生产关乎全年收成,更连着民生底线。10月4日强降雨伊始,兴县便启动应急响应。立即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贺建强挂帅的抢收应急指挥专班,印发专项工作方案,构建起 “县级统筹+乡镇主战+村级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 的抢收原则明确后,234个行政村的抢收任务被细化到天、责任到人,为后续行动锚定方向。10月11日,副省长杨勤荣主持召开全省 “三秋” 农业生产视频调度会,强调要 “以减损增产为核心,统筹农机调度、烘干保障、人工作业,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会议结束当晚,兴县紧随其后紧急召开专题部署会,副县长贺建强将会议精神提炼为“三个到位”:农机调配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干群合力到位,要求15个乡镇 利用降雨窗口期“雨停即动、分片攻坚”。

迅速精准研判是抢收的关键前提。气象部门紧盯降雨间隙,每日通过兴县新闻网发布天气预报与抢收动态;农业部门组建专班拉网排查,建立地块成熟度、积水情况、劳动力三本“明白账”,为科学调度提供依据。针对泥泞地块机械难行的痛点,交通部门紧急疏通田间道路,财政部门预付农机补贴,供销系统调配柴油与农机配件,20余台收割机、5个烘干中心迅速集结,形成全链条保障合力。10月12日雨势稍歇,15个乡镇同步吹响抢收 “集结号”,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式开启。

在奥家湾乡尧儿湾村、交楼申乡阳湾则村等机械无法进入的泥泞地块,乡党委广泛动员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志愿者,与农户一同开展人工抢收。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农户对刚收获的玉米果穗采取“站秆扒皮”或就地摊晾等方式,加速籽粒脱水;并推广“网袋离地储存”“通风垛堆码”等技术,引导农户科学晾晒与储存。在交楼申乡张家圪台村,原村主任刘老的儿女特地从外地赶回,帮助老父亲抢收胡麻和土豆,全家六口起早贪黑,努力将秋涝损失降到最低。交楼申乡阳湾则村71岁的闫喜民与老伴趁着天气转晴,用剪刀将600多斤红谷穗一穗一穗剪下装入袋中。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农用三轮车、板车、小平车满载秋粮穿梭于乡村道路,就连子女从外地开回来的家用轿车,也临时充当起运输工具,南瓜、豆角、玉米棒子……能装什么就拉什么。

兴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还创新采用“无人机”参与秋粮吊装运输,助力粮食颗粒归仓。

10月16日,吕梁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带领部分党员赴兴县罗峪口镇李家梁村下乡点,积极开展“双抢一保”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村里部分家庭缺少劳动力,农作物面临滞销、腐烂风险的问题,中心服务队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一部分人员忙着在地里捡拾红枣,另一部分则忙着刨山药、收玉米,他们挥舞着锄头,在泥泞的田地里来回穿梭,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毫不在意。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帮助农户把成熟的作物收回家,最大限度减少阴雨天气带来的损失。

除了帮助农户抢收作物,志愿者们还积极为农户解决红枣销售难题。

截至发稿时,兴县已累计组织1900余人次协助秋收,抢收秋粮面积达10万亩。在交楼申、东会、固贤等乡镇的机械无法作业地块,党员干部与村民齐心协力开展生产自救,大家争分夺秒地将玉米穗掰下装袋,再由专人接力搬运至田埂集中堆放,并迅速转运到家进行烘干晾晒,防止粮食霉变。

机械会战:湿地抢收的 “硬核支撑”

“轰隆隆——”清晨薄雾未散,东会乡千亩高粱基地里,两台亮银色履带式收割机如钢铁巨兽碾过泥泞田垄,割台吞吐高粱穗,脱粒清选一气呵成,金黄籽粒涌入绿色运输车。农户王建国踮脚查粮情,满脸欣慰:“往年雨天人工扛,一天顶多收两亩,今年这‘铁疙瘩’一亩十几分钟就完活!”

农机手张建军踩着泥靴擦汗介绍:“这是凌晨从临县调运的湿地专用收割机,履带接地面积大,不陷车,积水地块作业效率比轮式机高3倍多,一天能收30多亩。”他掏出手机,“实时作业地图”上红标成熟地块优先级、黄标农机路线,“按图走不绕路,精准‘啃’难收地块。”

兴县是山西优质杂粮主产区,山地丘陵占85%。今年入秋连日降雨,60%地块陷入“踩陷打滑”困境。县农业农村局迅速成立抢收专班,推“平川机收+山地人收”策略。东会、交楼申乡等平川区域,20余台履带收割机、自走式脱粒机组成“机械军团”,依“先熟先收、有涝先收、连片优先”分片推进。农机手每日凌晨5点田间作业至暮色降临,单日收割1.2万亩,3天完成平川80%杂粮抢收。

蔡家会、罗峪口乡等山地片区,机械难爬坡,县农业农村局动员农户组“人工抢收队”,推“割秆晾晒+集中脱粒”模式。蔡家会镇圪台村,20多名农户持镰收玉米,玉米秆码田埂通风晾晒,水分降低后用脱粒机集中处理。村支书刘志强说:“农技员指导下,收割留茬10厘米以下,减籽粒掉落还方便秸秆还田,山地杂粮损耗率降8%。”

抢收后,烘干难题亦被破解。吕梁山花烂漫农业科技公司烘干车间,5座银色烘干塔冒白汽。技术员李娜盯着智能监控终端,粮温、水分、风速等数据实时显示:“我们承接蔡家会镇80%湿粮烘干,5 座烘干塔每小时处理2吨湿粮,抵200亩地产量。” 她指终端曲线:“智能控温 38℃-42℃,速脱水且保粮质,比自然晾晒减30%霉变损失,省70%时间。”

目前,兴县统筹23家烘干企业、58台套设备,建“乡镇烘干点+企业烘干厂” 两级网络,累计处理湿粮1.8万吨,省晾晒场地6万余平方米(约8个标准足球场)。农户赵红梅刚送500公斤湿玉米:“以前晒粮占满晒谷场,雨天连夜抢,现在湿粮送烘干厂,次日得干粮,省心!”

科技让减损更精准高效。罗峪口镇红枣林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专家教农户 “摇枝抖雨”:“雨后红枣易裂果霉变,轻摇树枝抖积水不晃落枣,减5%以上损失。” 玉米产区,“站秆扒皮+网袋离地储存” 技术成“法宝”。交楼申乡,农技员王芳演示:“扒皮让玉米籽粒速脱水,配合网袋离地存,脱水缩3天,霉变率可控1%内。”该技术已覆盖3.2万亩玉米地,预计减损120余万公斤。

截至目前,兴县已抢收杂粮8.6万亩,占应收面积78%,预计5天内完成全部抢收,以“机械+科技”守护农户“粮袋子”。

干群同心:黄土坡上的 “抢收暖流”

金秋时节,兴县本应洋溢五谷丰登的喜悦,却因特殊天气给秋收蒙上阴影。然而,黄土坡上涌动的 “抢收暖流” 与产业链上激活的 “丰收密码”,让减损增收的成果稳稳落入农民腰包,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干群同心的接力,为抢收攻坚战注入磅礴力量。赵家坪乡白家庄的玉米地里,12名党员干部与农户组成的抢收队正接力扛运玉米网袋,驻村第一书记白迎军裤腿沾满泥浆、手掌磨出红印,仍带领3支突击队攻坚30亩机械难进的洼地,“两天就能收完” 的承诺掷地有声。这样的场景在15个乡镇随处可见,1900余名党员干部、志愿者穿梭田间,用汗水诠释担当。

亲情与乡情更让暖流愈发滚烫。交楼申乡原村委会主任刘老因村里人手紧缺犯愁,其儿女从太原返乡并带来30名同事,组成 “返乡抢收队” 每日助收8亩玉米。71岁的闫喜民夫妇在志愿者帮助下收完自家5亩玉米后,转身加入邻村抢收队伍,“互相帮衬才不浪费粮食” 的朴实话语,道出乡亲们的真挚情谊。

合作社的专业力量成为抢收核心支撑。孟家坪乡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毛毛组织20台小型脱粒机进山,推行“分户收割+集中脱粒” 模式,使落粒损失减少8%,带动213户农户每亩多增收200元。固贤乡金龙农业合作社更创新路径,将青贮玉米收割与秸秆离田同步推进,既保障饲料供应,又为秋播腾地,实现秋收与后续生产无缝衔接。

抢收的成效,终在产业链各环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孟家坪乡村民张对平的院子里,金黄谷子铺满晾晒场:“合作社的有机旱作技术和科学抢收法,让每亩多收200斤,多赚800元!” 据县农业农村局测算,全县 12 万亩谷子预计增产600万公斤,产值增加2100万余元。

特色作物的减损增值之路同样亮眼。罗峪口镇2.5万亩红枣进入采收期,镇政府组建的 “红枣经纪人联盟” 已收购10万余斤,“分级采摘 + 及时烘干” 让一级枣售价达2元/斤,较混装销售多赚30%,龙头企业万云峰枣业的深加工更让红枣价值倍增。兴华村玉露香梨基地里,白旭荣一边转运梨果一边直播接单,“冷库和梨汁生产线解决了储存销售难题,1000亩梨预计赚300多万”。这种“抢收+仓储+加工”模式,已在特色产业中广泛推广。

政策保障为减损增收托底。政府联动保险公司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对涝灾轻微损失实行 “快查快赔”。贺建强副县长表示,正落实全省要求,将减损成效与明年种植补贴挂钩,以政策引导让 “颗粒归仓”成为自觉行动。

从田间抢收的互助共生,到产业链上的精耕细作,再到政策层面的坚实护航,兴县用务实举措化解天气难题,让丰收的希望在黄土坡上愈发饱满,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秋播衔接:黄土高原上的希望密码

雨歇的间隙,吕梁山麓的田垄间已是机声隆隆。兴县的抢收战役刚入尾声,秋播的号角便紧随吹响,黄土高原上,干群用 “抢” 的姿态与 “精”的举措,在寒冬来临前播下希望的种子。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始于罕见秋雨带来的挑战。持续强降雨导致农田积水、作物倒伏,兴县迅速成立县级应急指挥专班,构建 “三级责任体系”,623名驻村干部与1900余名志愿者火速下沉,从黄河岸边的红枣林到吕梁山间的谷子地,用沾满泥水的身影抢出16万亩秋粮。抢收告捷之际,秋播战场随即铺开,高家村的田垄上,拖拉机带着旋耕机深耕作业,农技员王强蹲在地里拨开土壤查看墒情:“针对播种期推迟,我们推广冬白菜晚播技术,增播量、施种肥,保亩产稳得住。”

科技与生态的融合,让秋播更具底气。康宁农业园区里,玉米收割后秸秆粉碎机即刻跟进,碎末均匀撒入田间。“秸秆还田每亩省化肥钱50 元,还能增地力。” 园区负责人介绍,这种 “收种一体、秸秆还田” 模式,已覆盖全县60%秋播地块。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调配的履带式农机穿梭在坡地,无人机协助转运农资,中国农科院专家则深入田间,传授雨后播种防霉技术,让科技成为秋播的 “硬支撑”。

政策红利持续注入信心。罗峪口镇种植大户李侯兵刚收完5亩梨枣,便忙着播冬白菜:“抢收及时没损失,政府给了播种补贴,明年再扩种3 亩!”兴县不仅落实播种补贴,更扩大特色产业保险覆盖,组建工作组逐地块查验红枣受损情况,加速理赔进程。县农业农村局透露,明年将重点扩种优质杂粮与特色水果,让减损增收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

夕阳为田野镀上金边,康宁镇镇长王建伟望着忙碌的身影感慨:“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用‘抢’的姿态、‘精’的举措、‘合’的力量,守住收成更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从秸秆还田的生态实践到科技护航的精准施策,从政策补贴的暖心托底到干群同心的攻坚合力,兴县正将“三秋”精神化作田间实效。寒风渐起,冬播的种子已在沃土中孕育生机。老区人民用吕梁精神淬炼的坚守,让颗粒归仓的欢歌延续为来年丰收的序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粮食安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