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文旅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当下,三千年历史的石楼县罗村镇泊河村何以摆脱“昙花一现”的困境,既成“来了不想走”的诗意栖居,又成“走了还想来”的心灵原乡?答案正在于其以“文化为魂、山水为骨、项目为王”推动的文旅深度融合。这不仅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更为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样本。
文旅融合的根基,在于守住文化之魂。乡村文旅若丢了独特文化,便只剩千篇一律的“农家乐”。泊河村的优势本就鲜明:作为姜子牙故里、青铜之乡,鼎簋里的周秦雄魂、山水中的太公韬略,是它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核心标识。但文化从不是尘封的典籍,泊河村没有让这份底蕴“沉睡”,而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在国庆节期间,推出了与青铜文化相关的非遗手作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当冰冷的文物变成可触摸、可体验的过程,文化便有了温度,游客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正是这种“让文化活起来”的实践,让文旅融合有了灵魂,也让泊河村有了打动人心的独特魅力。
文旅融合的底气,在于用好山水之骨。脱离自然禀赋的文旅,容易陷入“人造景观”的生硬感。泊河村的聪明之处,是将文化体验嵌入山水之间,让多元业态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将非遗手作、民俗展演、体育赛事、现代音乐节等进行打包整合,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年龄段的多元活动矩阵。喜欢传统的,可在青山绿水间听晋剧、学非遗;偏爱潮流的,能在田野旁赏摇滚、观赛事;全家出行的,也能一起包饺子、绘长卷,在自然中享受亲子时光。这种“山水为底、业态为翼”的设计,既避免了单一业态的单调,又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游客的需求。2025年国庆期间日均3000辆车、峰值1.2万人次的客流,累计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实现美食汇、文创产品等创纪录营收87.8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600名村民增收。正是市场对这种融合模式的认可——当文化与山水真正“融”在一起,乡村文旅才有了“来了不想走”的多元业态融合的强大吸引力。
文旅融合的后劲,在于抓牢项目为王。不少乡村文旅“火一阵就凉”,根源在于缺乏持续造血的项目支撑。泊河村的清醒,在于不满足于节假旅游的一时热闹,而是以项目为抓手布局长远:一方面,通过系统性项目深挖青铜文化,整理典籍、修复遗址、打造青铜文化展示馆,让“青铜之乡”的名片越擦越亮,避免文化体验流于表面;另一方面,以项目为纽带串联周边资源,将红色文化遗址、现代农业园区纳入旅游线路,形成“一村带一片、一片促全域”的格局。这样的项目布局,既守住了泊河村的核心特色,又拓展了游客的体验边界,让每一次到访都有新发现——这正是“走了还想来”的关键,也让文旅融合有了可持续的动力。
泊河村的成功,在于其精准地找到了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它让我们看到,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让群众“富”起来,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文化“活”起来,让村落“火”起来。
从以文化铸魂,到以山水塑形,再到以项目赋能,泊河村的文旅融合之路,不仅让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更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启示:乡村文旅不是文化与山水的简单叠加,而是“文化、山水、项目”的有机融合。只有找准文化之魂、立稳山水之骨、用足项目之劲,才能跳出同质化陷阱,实现从“一时火”到“长久红”的跨越。这份实践,值得更多渴望通过文旅振兴的乡村学习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