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穗浪里的心跳

——汾阳市西马寨村的乡村振兴实践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金秋时节,微风拂过,位于汾阳市西马寨村的“汾享杏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一垄垄高粱在阳光下摇曳生姿,绿浪翻滚,红穗点点,宛如一幅色彩明快的油画。

近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吕梁主场活动在这里隆重启幕。走进村子,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墙壁上色彩鲜艳的彩绘与“汾享杏福地 酒都后花园”的标语相映成趣,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扑面而来。这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是西马寨村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兴农为驱动,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紧密结合,突出科技赋能、产业支撑和基础配套,谱写乡村振兴华章的生动写照。

夯基固本 锻造组织领航“动力源”

西马寨村位于肖家庄镇西北侧,全村950户2052人,拥有党员76名,耕地面积4200亩。放在“强手如林”的汾阳市,如果仅从人口、土地等资源禀赋来看,西马寨村似乎并没有太大优势。然而,正是从一个普通村庄“低开高走”的发展曲线中,才更容易发现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西马寨村党支部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高标准打造集“党员教育、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矛盾调解”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党员学习的阵地、村民议事的场所、服务群众的窗口。同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党员赴红色基地研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行走党课”。

“考虑到部分老党员出行不便,我们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确保学习教育‘不掉队’‘不缺课’。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党员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西马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梁宝金介绍道。

凭借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西马寨村先后荣获“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数字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西马寨村正朝着人文、科技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农村目标阔步前进。

兴业为柱 挺起乡村发展“硬脊梁”

“今年气候条件不错,加上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和水肥一体化系统运转良好,我们在管理、种植、施肥、防虫防治等方面都采取统一模式,方便了机械化运作,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平均亩产能达到1200斤以上。”站在示范园区边上,望着眼前一片红绿交织的丰收景象,利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渠根明颇为自豪地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2023年起,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马寨村依托“汾享杏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精心打造“汾酒第一车间”,建设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融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以及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千亩高粱集中连片种植,并建设库容1000吨的一站式粮食烘干中心。通过与酒企签订合同,形成“种植—烘干—供应”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了“汾酒用汾粮、汾粮酿汾酒”的目标。

“光我们厂就能提供一百多个就业岗位,而且酿酒的原料大部分也来自本地,村里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山西杏花利民酒业有限公司技术厂长芦海明介绍说。

酒厂的建立,为酿酒工人独恩哲提供了发挥技术的舞台,在这里,他每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

今年59岁的谢延辉,家中原来有七八亩地。在“汾享杏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建后,他将土地以每亩一千元的价格流转给园区,自己又在园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我们熟悉土地的秉性,知道怎么侍弄庄稼。园区建起来后,我就来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元。”谢延辉笑着说。

土地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为了让更多村民“常年有活干,收入稳定提升”,西马寨村积极推进百亩果蔬大棚多茬种植,不仅实现了产销两旺,更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体验采摘的乐趣,品尝新鲜的瓜果。全年设施农业产值突破400万元,村集体每年稳定增收3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00余万元。

“我们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计划增加草莓等水果种植,打造集采摘、游玩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效益。”渠根明说。

宜居为底 擦亮乡村环境“新名片”

在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的过程中,西马寨村坚持生态优先,注重人居环境改善。他们对全村房屋外立面展开美化,已完成2400余平方米的墙面彩绘,整村绿化面积达35000余平方米,街巷硬化面积达25000余平方米。

村里还实施清淤活水、截污纳管、植物净化三大工程,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并修建了6公里田园观光环形步道,配套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栽植景观树3000余株,打造亲水观景平台、休闲凉亭、篮球场等设施,同步开发采摘体验、划船垂钓、农作物研学等活动,形成了一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的乡村生态景观带。

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西马寨村还注重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传统节日习俗,开展“农民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各类文化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百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乐享“文化大餐”,享受到多元文化。村里还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法律知识、移风易俗宣传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拉家常、讲故事、读政策的方式,让新理念、新思想深入人心,营造人人热爱文化、人人学习文化的浓厚氛围。

为了实现乡村的和谐稳定,西马寨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模式,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推行“党建+网格”治村工作模式,将全村划分为1个大网格、8个小网格,通过完善网格运行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牢牢筑起社会稳定、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此外,村里还注重发挥“五老”作用,被评为汾阳市五好关工委。秉持“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的理念,西马寨村自2015年起每年为村民发放节日福利,累计20余万元。

风吹穗浪,涌动的是希望,“村”和景明,昭示着未来。西马寨村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