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当记者的第九个年头。说到讲故事,两个跨越九年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一个是2016年春天,岚县界河口乡的山坡上,马兰柱和乡亲们攥着树苗往土里耕种的模样;另一个是 今年春天,方山县刘家庄村的山关庙庙梁上,白鹭的声声清鸣与翩翩白羽,一派生机。
这些充满希望的村庄,不仅是采访本上的记录,更是我脚下沾过的泥土、耳畔听过的心声、心中珍藏的记忆,更是吕梁“生态兴、乡村兴”的生动注脚。
先说说2016年的春天,是我第一次深入基层采访。走进岚县界河口乡的山沟,眼前的景象至今记得清楚:山坡上到处是弯腰种树的乡亲,铁锹刨土的“咚咚”声、装树苗的麻袋摩擦声,混着寒风成了最热闹的乡音。会里村的马兰柱就是造林队里的一员,他刚把一棵松苗栽稳,满手泥地迎过来。听他说,村里早就组建了造林合作社,贫困户占了八成,大伙儿跟着林业技术员学栽树、学管护,再也不是“干部催着干”,而是“自己抢着干”——毕竟这树苗栽下去,不仅能让荒山变绿,以后家家户户还能分到真金白银的收入。
采访的时候,我跟着马兰柱的造林队跑遍了周边的山坡。等到歇脚时,马兰柱掏出个小本子给我算账:“今年签了3000亩,加上去年的1000亩,总共4000亩。每亩投入420元,政府每亩给550元,光劳务费就能赚90多万,我们49户每家能分2万多!”说着说着,他欣然地笑了,指着远处刚栽好的树苗:“你看这苗子,现在看着小,等长起来,咱的日子就跟这树一样,节节高!”
那会儿的岚县,到处都是这样的热闹劲儿。时任岚县林业局的副局长俎元虎跟我说,以前是“干部催着老百姓造林”,现在变成“老百姓主动抢着造林”;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也带着队伍来帮忙,5年要种10万亩树。春寒料峭中,我看着一排排树苗立在山坡上,像一个个扎下根的希望,突然明白:原来“荒山变青山”的背后,是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巧心思。
九年时间,吕梁山的生态故事随时在更新,但乡亲们对好日子的盼头始终没变。如果说2016年的岚县界河口乡,是“种下树苗盼增收”的闯劲;那2025年的方山刘家庄村,就是“守着生态享幸福”的温情。
今年春天,我走进方山县的刘家沟村,汽车刚拐过弯,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山坳间的湿地里,青山苍翠,溪水叮咚,苍鹭展开翅膀掠过水面白色的身影落在枝头,把寂静的山水变成了灵动的画卷。
采访中,村里的赵启清老人指着远处的山头说:“这些‘老朋友’,现在可是咱村的‘生态宝贝’,比啥都金贵!”
随后,老人笑着跟我讲,早年间,村民和苍鹭还闹过“别扭”。上世纪八十年代,鸟粪把树浇得发黄,大伙儿急得直跺脚,要把苍鹭赶跑。可这些鸟儿倔得很,年年春天准回来,像是在说“这山水是咱共有的家”。后来乡亲们慢慢醒过劲儿来:苍鹭不是麻烦,是生态的晴雨表,是老天爷给的宝贝!
从那以后,刘家庄开始了一场“生态转身”:种绿植、扩湿地、撒鱼苗,给苍鹭建“安乐窝”;修木栈道、建观鸟台,200米外才能看鸟儿喂雏,绝不打扰它们的安宁。村里的百年水磨坊也转起来了——清澈的溪水推着石磨,城里来的孩子围着磨盘研究,老人给孩子们讲过去的农耕故事。
曾经略显“空心化”的村庄,如今已有了活力与喧嚣。春天,摄影爱好者们架起“长枪短炮”,只为捕捉苍鹭的翩然身影;夏天,溪边林下支起一顶顶帐篷,洋溢着欢声笑语;待到秋日,随处可见采摘水果的游客。年轻人回村开民宿,山野菜端上了餐桌,土特产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村党支部书记赵光明跟我说:“现在守着这山这水,比出去打工还踏实,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心里也亮堂了!”
九年时间,从岚县界河口乡的树苗到方山县刘家庄的苍鹭,我踩着吕梁山的黄土地明白了:乡村振兴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它是马兰柱账本上的“2万块收入”,是赵启清老人眼里“金贵的苍鹭”;是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转变,是从“驱赶鸟儿”到“守护鸟儿”的蜕变。
如今再看,岚县的树苗已长成小乔木,刘家庄的苍鹭年年归来。这两个乡村的故事描绘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荒山能变青山,青山能变金山;守好生态底色,就能种出幸福生活。
而我们记者,就是要把脚扎在基层,把心贴近老乡,只有沾着泥土的笔触,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故事;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读懂“生态兴则乡村兴”的道理,我们要把有温度、有力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看见:在吕梁大地上,还有无数个村庄,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绘就着生态美、日子甜的振兴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