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红色道路”焕新记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仲秋吕梁,天朗气清。沿着拓宽改造后的刘胡兰纪念馆旅游公路一路前行,两侧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景观树木郁郁葱葱,曾经的残垣断壁变身绿色长廊,占道乱象踪迹全无。这条串联起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交通动脉,正以崭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作为文水县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黄金通道”,这条旅游公路的拓宽改造被纳入吕梁市“十四五”重点项目。今年以来,刘胡兰镇党委将公路风貌管控列为“书记项目”,以党建为笔,以民生为墨,在10公里路段间,写下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以前这处拐角总有村民堆放杂物,施工队好几次没法推进。”在南胡村路段,镇党委书记韩鹏指着整洁的路边绿化带说。为啃下硬骨头,镇里创新建立“片长+包村干部+村主干”三级联动机制,包乡镇领导下沉一线督导,镇党委书记带头推行“一线工作法”,累计破解82处施工堵点,两处久拖不决的“钉子户”也顺利完成拆除。

干部跑断腿,换来民心齐。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镇村干部入户走访200余户,收集的20余条意见建议全部落地。“刚开始怕拆了养殖厂影响生计,没想到镇里帮我们找了新场地,还协调合作社统一管理。”养殖户王大叔的话道出了村民心声。

“你看这堵墙,以前可是摇摇欲坠的危墙。”城子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新砌的机制红砖围墙介绍。在风貌管控中,党员干部带头做好群众工作,46处残垣断壁全部整治完毕,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让村庄颜值飙升。

33处闲置地块的“变身记”更具巧思:22处基本农田重焕生机,种上了玉米和杂粮;8处果园升级成采摘园,脆甜的苹果挂满枝头;3处设施农用地规范出租,成了小型加工厂;1处林地种上松柏,成了村民散步的“口袋公园”。“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沿线种植的白皮松既扮靓公路,又为村集体带来每年数万元收入,实现“环境美”与“钱包鼓”双赢。

“刚开始听说要整治占道经营,我还挺抵触,后来才明白是为了大家好。”路边杂货店老板李大姐笑着说。针对乱堆乱放、违规摆牌等问题,镇里组建了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市场监管、派出所参与的联合整治队伍,对4个行政村沿街门市开展专项行动。

执法中,“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的柔性机制让人暖心。工作人员带着《风貌提升管控工作告知书》上门,用广播、网格群广而告之,商户们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现在路宽了,环境好了,来纪念馆的游客多了,生意比以前还好呢!”李大姐的话道出商户们的心声。

“墙面乱涂乱画的广告没了,看着真清爽!”常来纪念馆参观的退休教师张大爷点赞道。此前,12处未经审批的商铺广告标语破坏了红色景区的庄重氛围,执法队依据相关条例快速处置,7日内就让墙面恢复整洁。

60余万元的“明改暗”工程更藏着民生温度:南胡村350米退水渠穿上“隐身衣”,135棵白皮松迎风挺立;城子村154米新围墙守护着安宁;刘胡兰村、大象村的渠道改造让积水难题成为历史……一个个细节里,藏着镇党委让红色名片更鲜亮的初心。

如今,漫步在刘胡兰纪念馆旅游公路上,红色文化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镇党委正忙着建立巡查机制,要让这份美丽长久保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画卷徐徐展开,这条红色旅游路,正通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