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什么?
对于都市里的我们,它或许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但在吕梁的深山里,我找到了乡愁最确切的形状——它,就是张家塔村那座走不出去的立体迷宫。
青砖灰瓦间,一条密道连起三百年的家族记忆。从吕梁市区的喧嚣中抽身,向西南行车,当高楼彻底被群山取代,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张家塔村,正静卧于一方静谧的山坳里。同行的本地朋友只说了一句:“到了,就是这儿。”推开车门的一瞬,时光仿佛骤然放缓。
城堡式古村落依山层叠的,是一部家族史诗。与其说这是一个村庄,不如说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巨大的立体城堡。始建于清代的张家塔村,由赵氏家族八代人薪火相传,历经三百余年,才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风貌。
36座院落,252孔窑洞,自高而低,次第铺排,层层叠叠,直至谷底。若从对面的山梁上望去,整个村落竟隐含着一个倒写的“福”字的格局。这不仅是建筑上的奇观,更是一个家族对后世子孙最深沉质朴的祝福。我心里对小村有着别样的感觉,推开一扇暗门,你可能从祖母的厨房,直接步入家族的祠堂。在这里,乡愁不再是抽象的情绪,而是脚下真切的石阶,是掌心触摸到的、带着体温的砖墙。
奇绝建筑:倒“福”字里的智慧。站在村子对面山上俯瞰,整个村落从上到下宛如一座宝塔,更神奇的是,它仿佛一个倒写的“福”字。这片占地约500米宽、1000米长的建筑群,由36个院落、252孔窑洞组成,青砖房舍,栉比鳞次,一宅一院,错落有致。村落四面设有城门,高墙围起,家家寨墙高筑,对内可相互通联,对外可严加防范。
迷宫秘境:户户相通的地下世界。张家塔村最令人称奇的,是那条贯穿每家每户的地下甬道。这些由砖灰结构建成的甬道,总长已达约2200米。穿行在村落的石板小径上,最令人惊叹的,并非眼前的青砖灰瓦,而是脚下那个看不见的地下世界。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暗道相连,构成一个总长超过两公里的地下甬道网络。我们跟随向导,躬身进入一条狭窄的入口,仿佛瞬间与地上的世界隔绝。甬道内光线昏暗,仅靠偶尔出现的观景口采光,脚下是坚实的石阶,时而向上,时而向下。
我们,都是寻觅的人。在一个转角,推开一扇不起眼的木门,我们竟从一户村民家的灶房边“钻”了出来,主人见怪不怪,朝我们温和一笑,显然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不速之客”。这些甬道在当时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保护财产,防御外侵;二是加强族人之间的沟通,增进亲情。不出自家院门,村民就能走遍全村各院,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非凡的创新。
古今交融:静谧与生机并存。平日里,张家塔村保持着安宁、寂静的氛围。沿着古朴的石板路漫步,灰墙、红灯、街头巷尾,一步一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宛如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卷。
文旅新生:古村落的现代转身。如今的张家塔村,平日里大多时候是静悄悄的。许多村民搬去了山外的新居,留下这些古老的院落,与风雨和时光为伴。走在其中,你能听到的,只有自己的脚步声、风吹过屋檐的轻响,以及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这份极致的“静”,与地下网络极致的“通”,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立与统一。它仿佛真的被时光遗忘,自顾自地按照古老的节律呼吸着。
但也正因这份“遗忘”,它原汁原味的古村落肌理才得以完整保存。近年来,随着保护与开发的推进,这座迷宫村正缓缓苏醒,入选山西省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凝固的家族史,更成为了一个活着的、可供我们走进、触摸和解读的文化标本。张家塔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深挖特色资源禀赋。按照“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村民变演员”的发展思路,方山县启动了张家塔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项目。
村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陆续引进了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如今,张家塔村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这座曾经寂寥的古村落,正逐渐焕发新的生机。2022年,该村被确定为山西省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
相比其他古村落,张家塔村的文化底蕴更深厚,不仅是一次观光之旅,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文化体验,治愈系旅行,在这里,每一块青砖、每一条甬道,都在诉说着一个家族三百年的兴衰故事,静待有缘人前来倾听。
后记:
离开张家塔村时,太阳正为这片古老的建筑群披上金色的外衣。同行的伙伴轻声问道:“你说,当年住在这里的人,通过那些暗道串门时,会是一种什么感觉?”我想,那感觉大概就像是走进了一条“时间的隧道”吧。而在今天,我们每一个来访者,也都成了穿越这条“时间隧道”的人,去感受那份独特的、被时光温柔封存起来的悠然与安宁。我们这些从城市来的访客,为何会在此地感到一种莫名的触动?或许,是因为我们也在寻找一座心灵的迷宫——一个能安放现代生活中那份无所依凭的乡愁的容器。
在张家塔村,每一扇虚掩的木门后,每一条幽深的甬道尽头,似乎都藏着我们集体记忆深处,那个关于“家”的、最初的模样。
离开时回望,群山环抱中的古村静默如谜。
我们终究走出了那座建筑的迷宫,却仿佛把一部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挂,永远留在了那条走不出去的、名为乡愁的甬道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