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取“汾”之经 谋“方”之策

——方山县科级干部进修班赴汾阳观摩学习侧记

□ 肖继旺

近日,两辆满载方山县科级干部进修班学员的大巴从方山县委党校驶出,学员们怀揣“找差距、学经验、谋发展”的迫切心愿,暂别课堂、奔赴汾阳,循着中国汾酒城、汾酒博物馆、杏花村镇乡村e镇基地及栗家庄村、田村的观摩路线,沉浸式探寻产业升级密码,零距离学习乡村振兴经验,开启了一场“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的实践研学之旅。

“大家眼前的仿古建筑群,还原了汾酒千年酿造的历史场景……”随着讲解员指引,观摩组首站踏入中国汾酒城。从青砖灰瓦间的酒文化印记,到现代化车间的产业升级实践,学员们脚步放缓、目光聚焦于每一处细节,时而驻足拍摄关键环节,时而围拢工作人员追问:“传统酿造技艺如何与现代技术融合保品质?”“产业链延伸中,如何破解‘重生产、轻品牌’难题?”每一个问题,都紧扣方山特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推开汾酒博物馆大门,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段段史料,清晰勾勒出汾酒从古代贡酒到现代民族品牌的进阶之路。“原来‘文化赋能’不是口号,汾酒把千年酒文化做成品牌IP,让产业有了‘魂’!”学员们纷纷将“汾酒经验”与方山实际对标,“这对咱们盘活北武当山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太有启发了!”思考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

若说汾酒观摩是“取产业升级之经”,乡村e镇基地与村落走访便是“寻乡村振兴之道”。走进杏花村镇乡村e镇基地,电商服务站的热闹景象先入眼帘:主播对着镜头推介各类酒品及本地特色农产品,货架上商品摆放整齐,工作人员指尖翻飞回复订单,打包区里贴好快递单的包裹堆成小山,物流车正等候装货。学员们围拢基地负责人追问细节,从“如何对接快递公司压减运费”,到“怎么培训无经验农户做电商”,再到“农产品包装如何吸引消费者”,问题越问越细,笔记本上的要点越记越满。

随后走进栗家庄村,学员们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深化学习:翻看村级治理档案、乡村产业台账,从数据里看成效;观看村集体经济提质专题片,从案例中找方法。再到村主题公园与文化长廊,看着绘有村史故事、文明公约的墙面,听讲解员介绍“电商带动就业、文化凝聚人心”的做法,大家真切感受“党建引领、文化聚心、产业富民”的治理格局。

一路向南抵达田村,眼前景象彻底颠覆大家对“空心村”的印象:村口小型游乐场里,秋千、滑梯、小型摩天轮齐备,偶有村民带孩童玩耍,热闹惬意,学员们纷纷驻足拍照。据田村到村工作大学生介绍,村里昔日闲置的老窑洞经改造焕发生机,部分变身特色民宿,既保留窑洞原生肌理与乡土韵味,又添置空调、卫浴等现代设施,兼顾“乡韵”与“舒适”。“方山很多村子也有老窑洞、好生态,田村‘小而精、接地气’的改造思路,比‘大投入’模式更易复制。”学员们结合方山实际交流,一致表示要把“变闲置为宝藏、变生态为效益”的经验带回去,破解本地乡村“资源闲置、产业薄弱”难题。

返程大巴上,学员们毫无疲惫,讨论声此起彼伏:“方山小米、中药材能学栗家庄,搞‘合作社+电商’打开销路”“田村盘活老窑洞的做法,可试点用于方山偏远村落”“汾酒的品牌思维,能借鉴到方山特色农产品推广上”……“汾阳所见”正加速转化为“方山所谋”,“他山之石”逐步清晰为“发展之策”。

方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建华说:“组织此次学习,核心是让干部跳出方山看方山,打破‘闭门造车’局限。从大家的讨论能看出,此次汾阳之行‘学有所获、思有所悟’,接下来要‘干有所行’,把经验转化为实地行动,为方山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破局开路。”

夕阳西下,大巴缓缓驶入方山境内,学员们心中的“实干种子”已悄然生根。此次汾阳观摩不是终点,而是方山科级干部担当作为的新起点。未来,他们将带着“汾阳之经”深耕“方山之土”,为方山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