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临县

四维发力巩固脱贫成果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本报讯 (记者 张娟娟) 近年来,临县聚焦监测帮扶、产业升级、基层治理、环境整治四大关键领域,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老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筑牢防返贫底线,兜牢民生保障网。临县建立覆盖重点群体的动态监测帮扶体系,通过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筛查等方式,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截至目前,全县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86.85%。同时,民生保障持续加力,为120余名适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家庭医生签约覆盖9.7万户28万人,每年约3500人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投入1.5亿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完成8.5万余户住房安全动态监测,确保33.3万人饮水安全,实现全县998个自然村供水水质检测全覆盖。

深耕特色产业链,铺就强村富民路。产业是增收之本,临县聚焦红枣、食用菌、特色加工三大产业,累计投入16.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在红枣产业方面,实施5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成立山西省首个“红枣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新品种76个,推动规模化生产,年产量突破3亿斤,产值达7.5亿元,惠及37万农民。食用菌产业依托“红枣木”香菇栽培技术,年产值超5亿元,带动2.3万人年均增收8000元。此外,“青塘粽子”年产量从920万只跃升至7000万只,产值达2亿元,带动就业3500余人,人均增收超万元。

创新治理新模式,激活发展新动能。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临县在19个集中安置点全覆盖设立就业指导站,配套建设帮扶车间、产业园区和工坊,广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就近就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大部分就业人员月工资达4000至6000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步提升,新建或共享中小学32所、社区卫生室19所、日间照料中心8个,完善污水处理、充电桩、“一站式”服务中心等设施。社区治理实现党组织全覆盖,设立573个网格,推行“一网通管”,物业服务管理逐步规范,群众归属感显著增强。

厚植生态新优势,打造文旅新名片。临县坚持生态优先,投资2.9亿元实施吕梁山生态修复、国土绿化等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5.5%。扎实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和湫水河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率超40%。深化“厕所革命”,建立三级监督体系,确保改厕实用有效。同时,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加快碛口古镇5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进“三山”康养项目和1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着力构建以黄河、湫河为两翼,以“三山”为闭环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