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本报通讯员 霍爱兰
“离城远,条件差,吃住不习惯,这些通通都不是问题,咱还年轻,很快就能适应。最困扰我的是怎么带领身处恶劣环境中的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走出一条致富新路子。”这是石楼县和合乡土社村年轻的第一书记冀里栋发自内心的纠结与焦虑,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在这里遇到了人生中最难解的难题。
三十多岁的冀里栋,是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的讲师,2017年由学院选派担任石楼县和合乡土社村第一书记。从进村第一天起,他就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尽管来之前对扶贫工作做了很多功课,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还是比预期的要艰难很多,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一点都不为过。
深入调研 摸清村里贫困现状
坐落在深山沟里的土社村距城一百多里,是全县最偏远的村子,境内梁峁交错,沟壑纵横,交通条件十分落后。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面对如此状况,冀里栋满脑子都是怎么脱贫致富的问题,根本顾不上操心自己的吃住。这个过惯都市生活的年轻后生,从到任第一天就一头扎进了土社的山坡、沟壑、村庄。白天走上田间地头调研,晚上进村入户摸底,用最短的时间走遍了土社的7个自然村,摸清了土社村的总体情况。
土社村共有7个自然村,167户,518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共272人。全村有耕地2503亩,林地3600亩,退耕还林7397.5亩,林果370亩,牧草地320亩。
立足本职
谋划脱贫步步推进
为了改善村里出行、上地的道路,冀里栋一次次往返于汾阳学院、县城和乡镇间,协调和合乡22万元专项资金兴建了进村桥梁一座;争取到了县扶贫资金3万元建设后河涵洞桥;争取到汾阳学院4万元新开通田间路约18公里。
针对土社村没有产业的状况,冀里栋通过多方协调努力,以“干部+党员+贫困户”的合作经营模式,组织建立了养羊合作社,共吸收14户贫困户贷款入股,入股金额共计26万元,每年入股金额7%保底分红。
为了发展土社村集体经济,冀里栋想方设法争取光伏发电项目,组织修建100KW光伏发电,使集体经济每年获益5万元,实现破零过万。
“2018年,我们将着力打造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现已平整好三十亩平地,吸收贫困户9户,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打通蔬菜销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说起今年的打算,冀里栋信心满满。
温暖民心
帮困助贫落到实处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冀里栋积极组织举行了结对帮扶签约仪式,学院37名处级以上干部签约帮扶全村88户贫困户,并多次组织为村民捐款捐物。
冀里栋充分利用医学院的优势多次组织医疗专家来村进行义诊,为村民免费发放常用药品。他还绞尽脑汁出谋划策常年开设“爱心扶贫超市”,动员扶贫队的同志们把村民们的土鸡蛋、小米、绿豆等农副产品收集起来,集中带回学院去销售。
执着坚守
向着目标坚定不移
第一书记的工作繁忙而琐碎,忙碌起来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冀里栋有两个孩子,小的还在上幼儿园,自己常年不在家,爱人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辛苦劳累可想而知,一想到妻子的默默付出他就更加觉得干不出点名堂来“无颜见江东父老”。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当中,我将继续努力,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不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协作互进,实现土社村2018年整村脱贫。”这个七尺男儿,掩饰地擦了擦湿润的眼眶,表达出内心无比坚定而朴实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