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所讲。
典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王制》
经典释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是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荀子的这个比喻当中其实包含着民本思想,就是老百姓是重要的,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根基,荀子的这个比喻,用水和舟来比喻老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这个比喻非常地形象。朝代更替的历史当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水是怎样载舟的,水又是怎样覆舟的。比如说隋朝,隋炀帝做的很多的事情,我们站得极远的时候,站在历史的高度,当我们站在鹰的高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积极的,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但是历史不能只有这一个维度,看历史的时候,不能只站在鹰的高度,站在两千年、一千年的尺度上去看历史。其实看历史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看当时,看人的生命的尺度。如果站在人的生命的尺度,去看历史的话,那么隋炀帝做的这些事情,对于隋朝治下的老百姓来说,那么快的节奏、那么高的速度、那么高的频率的战争和劳役,对于当时隋朝的老百姓来说,就意味着非常现实的苦难。
那么老百姓没有办法。在这时候愤怒的老百姓,一滴一滴的水就汇成了一个愤怒的巨浪,这种愤怒的巨浪,最终推翻了隋朝的政权。这就是我们在隋朝灭亡当中看到的非常形象的,水是怎样覆舟的这个过程。
隋朝灭亡的过程,唐太宗他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隋朝“水则覆舟”的那个教训,在他的心里边仍然是非常之鲜活的。他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而这番道理,他是从自己的生命经历当中体验出来的,所以他信,所以他能够接受批评。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唐太宗是能够接受批评的,所以才有了我们大家都学过的“贞观之治”。
关于“贞观之治”,其实我想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好像到了“贞观之治”的时候,唐朝就非常地强盛,已经超过了隋朝。其实唐朝的强盛还在后边,要到“开元盛世”的时候。在“贞观之治”的时候,如果论到唐朝的国力的话,不管是谈人口的数量,还是说仓库里边仓储的物资。其实这个时候的唐朝,都比隋朝末年还要差得远得多。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如此称颂“贞观之治”呢?那个“贞观之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看《贞观政要》的描述。它说道路行旅十分安全。旅行是安全的,路上没有打劫的,没有拦路的。监狱里头也常常是空的,没有犯人,没有人犯罪。田野里边放牧着牛羊。人们离开家的时候是不用关大门的。因为连着几年都是大丰收,所以粮食便宜极了,一斗只要三四个铜钱。出门旅行的时候呢,从长安到岭南,从山东到大海,都不用随身背着粮食,路上都可以买到粮食,是可以置办到你要吃的、要用的东西的。而客人、行旅之人,从山东的村子里边路过的时候,村民一定会好好地款待,而且临走的时候还有送干粮的,这就是唐朝人描述当中的“贞观之治”。如果论国家的力量来讲,它不是特别强大,它不如隋朝末年的时候,但是这个“贞观之治”它和谐、安静、美好。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就像是蓝天之下平静的海水,它托载着唐王朝的大船向前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两个的老百姓微不足道。但是当他们聚集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是国家兴亡的决定力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如此庞大,作为为政者就要施仁政,善用这种力量。我们今天一直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要闪解民心之忧,要善谋民生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