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汾阳市贾家庄:让土地飞起来

□ 张敬民

汾阳贾家庄人有一句让人暖心的话,那就是:回村儿来!我经常与万里通电话,他第一句话总是:“什么时候回村儿里呀?”顿时,我心里暖融融的,像通电一样。这样的问候,时间长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渐渐地从心里也真的把自己当做了贾家庄人。

贾家庄人丁兴旺,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宽展展的腾飞大道两旁的“莲花灯”整夜光明如炬,广场上的广告牌宣传栏也都通宵亮着。这样的繁盛景象,与现在许多的村庄不尽相同。尤其是那些令人焦虑的“空壳村”和留守儿童,已以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让那些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再回到自己的村庄似乎没有可能,守在村里整天聚团儿村口晒太阳的老人走出自己的村庄也不可能,而夹在中间一天天长大走向生活未来的孩子们将何处去?然而,在贾家庄这些紧迫的叩问都不存在。一家老少、几代同堂,都其乐融融地在家乡劳动、工作、生活。年轻人考学走出去,毕业后有在外打拼的更有义无反顾回来的;本村的姑娘不愿嫁到外村,外村的姑娘争着嫁过来,就连城里人也身着婚纱坐着花车落巢这里;本村的劳动力不够用,外村外乡的甚至天南海北的都来到贾家庄打工,不论会干什么、有什么手艺、身怀何种绝技,在这儿都能找到平台,都能派上用场,都能施展抱负。贾家庄就像一块海绵,有着强大的吸附力。

为什么会这样?来过的人都不禁在问。这里除了曾经贫瘠的土地,没有任何其他资源。照邢利民老书记的话形容:“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历史上的贾家庄,仅用两首民谣就可以说的清楚:“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春分到立秋,种了又重种。连种四五次,只收二三成。”再一首是描述百姓生活的:“院里有水家里湿,坐在炕上能洗足。烂塌火炉破瓦房,炕上睡着病婆娘。生疮害疥打摆子,辈辈过不上好时光。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公式惶。”那时的贾家庄真是留不住人的地方,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几乎成了这里人们生存状态的全部写照。俗话说,人不亲土亲。那时贾家庄的乡亲百姓,不是不爱这块留下祖辈魂灵的土地,是爱不起啊!他们要活命,要生存,要留着这口气呀!爱是需要本钱的,那就是得活好这条命。

于是,让命在这块土地上扎住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村党支部带头人的肩头重任。贾焕星、武士英、宋树勋、邢宝山等共产党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他们把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初级社,“百把镢头闹革命”“改碱治水拔穷根”,贫瘠的土地开始肥沃起来,生长出茁壮的庄稼,绿油油的像绣织的绒毯,看着喜人爽心舒坦。秋天,黄澄澄堆满场院的谷子麦子玉米,不仅温饱了全村老老少少的肚子,还向国家上交了“丰收粮”。贾家庄百姓的心定下来了,再没有人愿意离开,满身子热乎劲儿都捂暖着这块土地。人们心中曾经枯萎了的爱芽萌发了,家乡的风和了,地暖了,人亲了。有史料记载的几百年来,贾家庄的土地第一次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养活起来。

地里能打粮食,百姓不愁温饱。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这块土地生金生银,人们口袋里装满票子,过上富足美满的日子。邢利民二十几岁担起了贾家庄的家,同村两委一班人整日谋划着脚下这块热土如何能肥得流出油花花来。他们带领全村乡亲把农田像绣花儿一样伺弄好,攥牢这养家活人的“命根子”,再腾出手来红红火火兴办工副业。全国农村都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贾家庄广泛征求社员意见,结合本村实际发展情况,在坚守“集体根基”不动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行了“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工作法。邢利民总也忘不了父辈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壮举,他们豁上性命去战天斗地的初心为的只是一个朴素愿望,那就是让全村的父老乡亲跟着他们这些党员再不受穷饿肚子,活出个人样来!如今,接力棒交到了他们这代人手上,贾家庄的土地应该不光是块庄稼地,还能再生出什么来,老百姓的日子还能活成个啥光景?这是邢利民一直思谋的心事。直到有一天,他出走考察半个多月,从河南巩县回廓镇、北京通县玉甫上营村、天津大邱庄考察回来后,就更加打定了早已思定的主意:打碎自家的坛坛罐罐,走壮大集体经济的共同富裕道路。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邢利民的提议得到了村支委的一致赞同。他在村委会做出有关决议的会议上当场表态,把自己个人创办经营的盈利企业,产权利分毫不剩地统统划归集体所有。他响当当地发出豪言壮语:“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全部村支委毫不含糊,紧随其后,将自办企业一个不留地交归村集体。他们大公无私的觉悟生就于骨子里,这便是对贾家庄的土地最深沉的爱。

贾家庄决定上马特种水泥厂,集体拿不出那么多的钱,又是党支书邢利民率先站了出来,把自己家的财产抵押上去,并向全村人放言承诺:“如果企业办砸了,不连累任何人,全部债务由我一人承担!”最终,历经磨难,投资5000万的水泥厂建成了,并迅速成为贾家庄的支柱产业,成为村集体夯实家底的“钱袋子”、老百姓致富的“金勺子”。随着集体经济的积累越来越厚实,各色村办企业翻着花儿地在这块土地上绽放。不到几年,贾家庄冒了尖儿,被树为全省小康示范村的标杆典型,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奖状给予嘉奖。贾家庄变成了一块儿流油的土地,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令十里八村的都心生羡慕。

乡亲们富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花,这接下来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吃喝不用愁是最基本的要求,日子还应当过得甜甜蜜蜜美起来。邢利民同村两委班子的人一起商量合计,做出了全村人都想不到的决定:关停产品供不应求、正大把赚钱的特种水泥厂。邢利民掏出心来向大家解释:关掉水泥厂谁都心疼,可每天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咱要把赚来的钱花在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上。他提出要把村东头废弃的砖瓦厂改造成像城里一样的文化公园,将取土挖下的深坑蓄水围湖,修造假山曲径,搭盖亭台楼阁,种花种草种树,装点成美丽缤纷、芬芳四溢的大花园。党员们的心点亮了,带领全村老老少少齐上阵,义务出工大半年,用双手和汗水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要知道,贾家庄的这一举措发生在十几年前,可见其理念之超前,眼光之长远。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插曲,而这部电影反映的正是贾家庄的真实故事。如今的贾家庄人幸福指数颇高, 全村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人均收入长期保持在数万元,米面油等都作为村里的福利发放。贾家庄现为AAAA级景区,实现了参观、游览、餐饮、住宿等齐全配套的一条龙服务,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村,游客天南地北汇聚于此,适逢节假日一天的接待量达到万人以上。

跑得再远再长,也要把接力棒交给后来人。2017年11月1日,以邢万里为班长的年轻一代上任担当起贾家庄的这个家。他们接手的既是一个殷实富足、和美幸福的家,也是一个高起点、压力大的家。常言道穷家难当,孰不知富家更难当。全村人、全县人甚至全省人都在关注着他们,看究竟把贾家庄带向何处去,能否在已然腾飞崛起的雄势之上飞得更高。40岁的邢万里,厚道又精明,做起事儿来毫不含糊。十几年前,他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分配到省某厅局当干部,哪知没坐两天办公室,人就呆不下去了。他过不了“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日子,没同家人商量,便递交了辞职报告回到了贾家庄,从一个普通村民一步一步做起。他创办贾家庄腾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时下流行的拓展训练项目引进落户到村,很快即成为全省许多部门企事业单位首选的培训基地,既盘活了水泥厂闲置的仓储空地,又带来了收入、拉动了人气。现今,邢万里同村委会主任范玖深等九位年轻人组成村党委班子,谋划贾家庄未来的发展愿景更加超前、长远、宏伟,他们要让贾家庄的土地生出翅膀飞起来。

邢万里他们的脑子总是跳出脚下的这块土地往外想,去陕西、成都跑了几个来回,拿出几百万来投资到村北一块长条旱地里,动工不到半年盖起参差错落几百间大大小小的房子,紧接着向本村本县本省外省广招厨艺高手,凡落户者免除2年的房费及营业税,建成了汇集各地名优特色小吃的“贾街”,吸引着食客云集于此,“双休”、节假日常常爆棚,应接不暇。就这么巧借腾挪,原本一块普普通通的农田,价值陡然飞升起来,活了商户,富了乡亲,美了城里人。

知名导演贾樟柯乃“汾阳小子”,是邢万里等人小时候的玩伴,知己知彼熟悉的不得了。贾家庄大开绿灯,尽其所能提供一切便利,把贾樟柯这张蜚声国际的“名片”招回了家乡,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在农村落地的“种子影院”,放映最新最前卫的国内外电影,形成创作、拍摄、放映以及观摩互鉴、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的新时代电影发展模式的系统工程,召唤世界电影人关注这里,汇聚到这里,让贾家庄的名声传扬海内外。贾樟柯联合贾家庄共同创办的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已成功举办两届,在业界及社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今后每逢8月18日至8月23日,来自国内外的年轻电影导演都会带着他们的处女作或是新摄制的作品,从四面八方欢聚贾家庄参加这一盛会,广泛观摩,坦诚交流,角逐专设给电影新人的五个奖项,让贾家庄成为他们事业的出发地、人生的新起点以及翱翔再高也永远颤动在心头的家。

贾家庄与作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大文豪郭沫若挥毫题词:“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西戎长期创作的生活基地在这里,许多重要作品均诞生于这片土地,其中即有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词坛泰斗乔羽来村里深入生活,斗酒之后激情写出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著名作家湛容驻村一年半,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年青》;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等一大批当代作家慕名而来,寻访前辈们烙印在这片土地上的足迹……贾家庄堪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进程的典型样本,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堪称历史座标的痕迹,有诉不尽讲不完的鲜活故事。这里是一片文学艺术创作的沃土。从小邢万里这代人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和感染,卯足劲儿要承传父辈与作家建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缘。他们怀着虔诚与敬畏之“心,将林徽因、梁思成以及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等外国友人曾在汾阳居过的七座民国式“洋楼”别墅,一比一复制到贾家庄,建成全国第一个乡村“作家村”,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来到这里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潜心创作。在今年盛夏落成剪彩的那一天,村党委书记邢万里向全国的作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回家!贾家庄人感恩作家们曾经给予的丰厚文化滋养,期盼着有更多的新时代的名篇佳作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现在的贾家庄天天有游客,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红火”,每到节庆日更是一派欢天喜地的乐土。那些在北京、广东等地创业成功的贾家庄人, 经常时不时地带着客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游览,甚至有在京做大型文化产业的老总,将全体员工参加的企业年会搬回生养自己的家乡举行。贾家庄村的老百姓乐得合不拢嘴,满脸洋溢着自豪的神采说:我们是在天天过年!

金秋十月里,平遥国际电影节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众多著名影人云集盛典。贾樟柯和邢万里邀请他们走进贾家庄,游田园风光,品特色美食,观烟花绽放,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里心相融情相悦,喜笑颜开,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