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大山深处的“点火人”

——扎根山村教育30年的优秀教师冯元元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

冯元元老师正在上课

冯元元老师给学生讲解

冯元元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

冯元元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本报通讯员 霍爱兰 陈贞

石楼县和合乡有一位平凡的老教师,他30多年来坚定不移地驻守在大山里小学校的讲台上,坚守着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以一己绵薄之力,倾注全部的心血点燃了山村孩子懵懂的希望之路。他就是今年50岁的冯元元老师。

我走了,孩子们就没学上了

冯元元出生在石楼县和合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去乡里需要步行四五个小时。很少有老师愿意去那里教书,而山里孩子们又亟需老师去培育。在这里长大的他,更明白乡村教师的重要性。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的冯元元毅然放弃去县城发展的机会,承担起回乡教书的责任,开启了他一生矢志不渝的“点火”事业。

他所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是和合乡张家山小学。那时的张家山村,有40多户人家,40多个学生,教室就是一间简陋的窑洞。有四个年级和三个幼儿班,上课的时候,小的就坐在炕上,大的挤在地上的几张课桌上。

初为人师的冯元元,遇到的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山里孩子,被学生“欺负”成了家常便饭。每每课上到一半,学生们便趁他不注意溜出去玩。担心孩子们出事,冯元元只好满山遍野地去寻找。有个淘气的孩子他至今印象深刻,叫张补旺,当时只有6岁,经常趁老师上课跑回家,为了让他读书,冯元元多次到他家把他抱回教室。还有一些不愿意回教室上课的孩子,当着大人的面又踢又打,弄得当时年仅18岁的冯元元一身泥土,一脸茫然。如今,张补旺已在一家国企上班。

“孩子们不读书绝对不行!”冯元元逐一敲开每个学生的家门,和家长沟通,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对孩子以“哄”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认可这个“大哥哥”,喜欢上了学校。

“我走了,孩子们就没学上了,我留在村里,就是想让孩子们长大后能够一个个飞出大山。”30多年来,冯元元一个人先后承担了和合乡张家山、乔坪、南陀腰、冯家河、马山5所小学的教学。一直以来,他在学校都担任着校长、老师、保育员、安全员等多种角色,走到哪儿就把家安到哪儿。

救火队员

“那时候的工作特别累,因为是复式教育,五个年级的课程都需要上,只好一个年级上课、其它三个年级做作业,幼儿班的孩子就安排在院子里做游戏。下了课也不能休息,得赶紧给孩子们批改作业,作业刚看完,又该上课了。”上世纪80年代,偏远的山村水、电、路“三不通”,白天挑水生火,晚上点着煤油灯熬夜备课。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冯元元一个月几十元的微薄收入几乎都用在学习上,报考县里的进修学校。经常十天半个月都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菜,到卖菜摊上捡别人剥下的菜叶子是经常的事。那时候他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把学校搞好,孩子们学习成绩搞上去,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经过两年的努力,全校各项工作都步入正轨,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辛苦的努力,换来了孩子们成绩的稳步提升,他所教的很多学生在全乡的统考中名列前茅,受到联校的多次表扬。

1987年,他来到乔坪小学。这是一个由两个山村共建的小学校,由于孩子们上学远,他要在上课前去接他们,放学后再送他们回家。经常是背着小的、领着大的,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这个贫穷落后山村的山山洼洼、梁梁峁峁。每次出门,他都会在上衣口袋里放根针。“盘山路难走,脚底会打水泡,挑破就不疼了。”

1990年,冯元元自告奋勇来到缺少教师的南陀腰小学,这是和合乡最偏远的地方。为了开展教学,开学前几天,他召集家长学生一起来学校上课,让家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了他这个外乡人。

1994年,刚刚在南陀腰有了起色的冯元元再次成为“救火队员”,冯家河村没人去当老师。“我去!”他再度背起了行囊……

被强行挽留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张家山小学成为和合乡留下来的唯一一所山村小学。2008年秋天,由于工作需要,冯元元被调到和合乡小学任教。9月1日就要开学,课程表都排好了。但8月31日晚,听闻冯老师要离开,张家山村民一个个都不愿意冯老师走,一起商量“阻止”冯老师调走。因为他们知道,冯老师一走,孩子们肯定没学上了!于是,他们找到冯元元,找到和合乡联校校长,恳请冯老师一定要留下来。

留还是走,让冯元元陷入两难。相濡以沫17年的妻子,担心冯元元一个人待在大山里身子骨吃不消,知道他留下来是给自己加压,强烈地反对他留在张家山。一面是家人的劝说,一面是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冯元元选择了孩子们。他耐心地说服家人,“将心比心,如果咱们的孩子没有一个好老师,那该有多着急呀;有了老师又留不住,心里该有多失望。我要是离开了,孩子们就面临着辍学。”最终,妻子拗不过他。

“外面的好老师很多,不缺我一个,但在这里,只有我一个。”虽然,当时张家山小学只剩下7个孩子,但冯元元并没有因为学生少而松懈,备、批、改、辅,一样都不能少。“只要学校还在,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我就要坚守,就不会离开。”几十年如一日,冯元元就像一棵老桑树一样,守望着大山里的孩子,用自己的绿叶抚育着这些“蚕宝宝”。

冯元元数十年如一日务实和敬业的态度,获得了学生的爱戴,赢得了村民的敬重,也得到了上级的多项表彰。他多次被评为县模范教师、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还曾获“最美吕梁人”提名奖、五一劳模、山西十大最美乡村教师、师德标兵、“感动山西”提名奖等多项奖。

多年来,冯元元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使他们走出大山,有了自己的事业。而冯元元却依然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坚守着,耕耘着,一年又一年…… 他用赤诚的心灵、无私的付出守望着山村的明天,用33年坚毅的守候托起了山里娃们的梦想,点燃了一代又一代山里孩子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