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关中大战——扶眉战役
1949年7月10日至14日,彭德怀司令员和习仲勋政委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与41万国民党军进行了著名的"扶眉战役",完全解放了关中。扶眉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战役,歼敌4.4万余人,解放军壮烈牺牲3000多名指战员,伤亡合计4700多人。
扶眉战役纪念馆
扶眉战役结束后,解放军接受了新的任务,一部分向西北挺进,解放兰州。一部分向西南进军,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由于时间紧,天气炎热,除少数烈士的遗体转运回家外,绝大多数烈士的遗体都被安葬于各个战场。1953年,宝鸡地区公署决定在眉县常兴镇陇海铁路北的塬下建一个陵园,给烈士一个安魂之地,这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中共陕西省委、宝鸡市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少工委命名的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2016年12月,扶眉战役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侯省彦:用史实告慰扶眉战役的英灵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生于1953年10月,毕业于凤翔师范学校,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曾多次参与扶眉战役纪念馆的文字编撰工作。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眉县委员会文史研究员。著有《难忘的扶眉战役》《扶眉战役故事》《校园春光》《任家城战斗》《激情在校园燃烧》《扶眉战役》《红色故事》《永远铭记》《不朽丰碑》《红色英模》等17部。其中《校园春光》获陕西省第6届教师优秀论著一等奖,《任家城战斗》被列为中共西安历史教育丛书。曾荣获陕西省、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教育局、宝鸡市教育工会、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关教工作”“优秀讲师”等称号,以及获得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功勋奖。其事迹《陕西日报》《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电视台播放,被誉为“宝鸡市草根文化人”、为“扶眉战役树碑立传” 的人、“红色信念永不灭” 的人。
1988年, 扶眉战役强家沟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高增岳的子女前来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拜谒父亲,但找不到任何记载,就连姓名都没有找到,烈士的后代只好失望而归。得到此消息后,候省彦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开始寻找高增岳烈士资料及英雄事迹。经反复考证后,时任33团副团长高增岳于1949年7月12日,在罗局镇战斗强家沟阵地牺牲。
候省彦还从许多老战士回忆录、当时随军记者的报道以及军史资料等字里行间中寻找烈士的姓名、部队番号、英雄事迹。32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寻找烈士50多位,并将战役中牺牲的数千名烈士的生平简介和英雄事迹撰写出50余万字史书——《不朽丰碑》,抚慰了烈士的在天之灵。32年来,候省彦呕心沥血,著成《难忘的扶眉战役》《扶眉战役故事》《扶眉战役》《永远铭记》《军魂永存》《鏖战扶眉》等十余部,计200多万字,为传播革命火种,传承先烈精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扶眉战役——刘福平与侯省彦的红色情缘
刘福平,扶眉战役第1兵团第7军第19师军需科科长刘恩明之子。山西省晋绥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吕梁市晋绥边区文物研究院副院长;吕梁纪检监察学会影视部主任。编著《走出吕梁的军需功臣》一书,以及同名专题纪录片,荣获优秀编著、五个一工程奖、《吕梁烽火》《热血晋绥》等书的编写,并获得了优秀编委奖。同时,组织参加《吕梁铁骨》《密战黑茶山》《军渡》等十余部电影的拍摄,作品三次入围全国金鸡百花奖,荣立个人二等功,制作了十二首吕梁英雄赞歌,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武警总部、中央电视台、中影集团、中国抗战纪念馆、山西大学、山西图书馆、吕梁学院等多单位播放和收藏。
2015年,刘福平与侯省彦在写作网上相识,并交流扶眉战役创作故事。2018年5月19日,侯省彦邀请刘福平参加《军魂永存》一书的研讨会,与甘肃、宝鸡、西安、山西的扶眉战役亲历者及革命后代相见,共同回顾扶眉战役这一光辉历史,为《军魂永存》的编著建言献策。会上,刘福平讲述了父亲刘恩明参加扶眉战役的故事。之后,刘福平被应邀为《军魂永存》题写书名,并为《不朽丰碑》题词:扶眉战役七十载,英烈长存十九师。侯省彦也高度评价刘恩明:走出吕梁,扶眉英雄,军需功臣,中国铁骨——刘恩明,其精神与日月同辉!与会人员李西岐现场赋诗:英雄儿女刘福平,自古战地风光耀。吕梁铁骨英雄造,寻回军魂福平揽,赋诗填词竞眉坞。刘福平与侯省彦因扶眉战役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积极的支持《军魂永存》的编著,担任副主编,将父亲刘恩明在扶眉战役的战斗事迹编入此书。
刘恩明与扶眉战役
刘恩明(1918-2007),1918年7月15日生于山西省柳林县刘家山村。1939年参加山西省抗日救国联盟会,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晋绥边区游击队、百团大战和解放吕梁、临汾、汾孝、晋中、太原、扶眉、兰州、陇东、成都等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出色完成了保卫延安、护送七大代表、甘肃、四川剿匪等作战任务。扶眉战役时任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第7军第19师军需科长。刘恩明1950年被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人民功臣”奖章;1951年被第7军第19师授予“英雄模范” 光荣称号;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大尉军衔,并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纪念章等。
1949年7月10日,扶眉战役打响后,担任钳制“二马”任务的第19兵团首先行动,在西安西北的乾县、礼泉一带向青宁“二马”逼近,佯称进攻之势,迫使“二马”不敢轻举妄动。7月11日,第7军第19师和第18兵团由周士第指挥,担任正面进攻任务,部队由兴平地区沿咸阳、凤翔公路和陇海铁路分三路由东向西开进,对胡宗南的主力进行攻击。
12日,第7军第19师沿陇海路进至扶风县绛帐镇南大营寨地区,与胡宗南第119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歼灭第119军一部,并对逃敌展开追击。
扶眉战役越战越激烈,胡宗南向第一野战军阻击阵地发起了10多次集团式冲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与其展开了殊死战斗,我第7军第19师在武功以南、渭河以北、陇海线一侧地区正面钳制攻击,切断胡宗南一个师的退路,打了两天多时间,阵地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工事不断被炸毁,许多指战员虽然身负重伤,但却坚持不下火线。第7军连续阻击敌人,有力地打退了敌人的7次疯狂反扑,战场上敌人尸横遍地。
刘恩明同志带领军需科全体战士,一次又一次地冒着枪林弹雨将军需物资及时运送到最前线,使我军将胡宗南第119军一个多师的兵力歼灭,我第19师胜利攻占了扶风、蔡家坡地区。在这场战斗中,由于渭河涨水,溃逃的敌人聚集在渭河北岸。为了逃命,他们只好涉河南逃,结果一部分被水淹死,一部分泅渡到渭河南岸被贺炳炎率领的第1军死死地堵截住,俘敌8000多人。
扶眉战役从7月10日开始到14日结束,历时5天,一举歼灭了胡宗南的第18兵团部、3个军部、1个师部、8个师、另3个整团,共4.4万人,解放了武功、眉县、扶风、岐山、凤翔、永寿、麟游、宝鸡、千阳等9座县城,使胡宗南“西北王”的威风荡然无存,青宁“二马”也退至陇东平凉地区。
扶眉战役结束后,刘恩明同志奉命带领军需科全体战士清理战场。这是一项特殊任务,在清理战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如:解放扶风的战斗结束后,刘恩明同志带领一百余名战士清扫战场,阵亡战士横七竖八地躺在战场上,浑身血迹斑斑,但仍然保留着作战时的姿势,有的与敌人抱在一起难以分开,有的甚至撕咬着,有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枪支在拼刺刀,现场惨不忍睹,触目惊心。战士们把我阵亡战士的尸体集中在一个地方放成一排,有的负责辨认尸体,有的负责简单整理阵亡战士的军衣军容,许多战士都含着眼泪来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渭河岸边的一次战斗结束后,清理战场时,突然“叭”地发出一声枪响,一名清理战士应声倒地,大家立即卧倒,发现一名敌兵身体仍然在动弹着,距离最近的一名战士立即对这名敌兵补了一枪,结束了他的性命。
清扫战场,除了对阵亡战士整容外,还需要清扫一些战场物资,比如完整的枪支、要修配的枪支、仍未使用的通讯工具、战士们随身携带的物品等都要认真进行清理,造册登记。当时,部队的粮食严重短缺,战士们在清理战场时,尤其注意对阵亡战士随身携带粮食的收集。一次,在对敌骑兵战场的清理中,清理了十几匹战死的马。刘恩明同志用这十几匹战死的马,改善了战士们好几天的伙食。大家吃着香喷喷的马肉,心想这还得感谢我们的军需科长刘恩明。
在光环与荣誉的背后,人民功臣刘恩明同志鲜为人知,默默无闻地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和装备需求。这份工作同样充满着危险,更艰辛曲折,他用自己的血汗,甚至生命谱写了共和国的壮丽乐章!
刘福平在撰写《走出吕梁的军需功臣》一书时,对父亲的戎马生涯感慨而发,作诗赞叹:转战南北军需路,青春热血为国捐。冲锋陷阵擒敌寇,功勋彪炳千秋铭。此诗并由刘福平书写题词,载入《军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