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清官廉吏于成龙——

黄州佳话(六)

□ 闫卫星

单骑招抚

接着,于成龙把注意力转移到率兵据守山寨的刘启祯父子身上。这也是他一生最光彩的事迹。

于成龙认为,如果迅速招抚,刘启祯还有可能改变主意,稍迟数日,各处的起义军合兵一处,势力大增,刘启祯就不会甘心受抚了。

五月二十七日,于成龙先派白杲镇的一名乡约拿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去见刘启祯。他在信中说明了朝廷的招抚政策,告诉刘启祯只要率部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特别重用他。

于成龙估计乡约已经抵达山寨,自己便骑了一匹黑骡,带了两名随从,一人打伞盖,一人敲锣,缓缓地向山寨进发。在距离山寨还有二里地的时候,于成龙命令随从敲锣喊话,声称:“太守来救尔山中人!”

刘启祯曾经做过于成龙的差役,对于成龙十分敬畏。听说于成龙亲自来了,他吓得不敢见面,仓惶躲到了后山,却命令手下的士兵们,手持火铳,列队相迎,恐吓于成龙。

于成龙极有胆略,根本不怕这种场面。到了山寨前,大声喊叫开门。很多士兵都认识于大人,又看见没有带兵,只好开门请于大人进寨。于成龙进了寨,下了骡,坐到刘启祯的大厅里,很随便地询问:“君孚老奴到哪里去了?怎么不出来见我?”士兵们很尴尬地声称,刘启祯外出,过一会儿才能回来。那些认识于成龙的士兵,很不好意思地过来拜见,其他的人,也只好跟着礼拜,就好像迎接长官一样。

于成龙先不提起兵造反的事,只很关心地询问山中的雨水和庄稼,询问他们的家庭生计,就像以前劝农时的问话一样。大家只好顺着于大人的问话来回答。提起雨水和收成,大家自然联想起了平时的太平生活,想起了妻子儿女欢聚一堂的场面。刘启祯的军心散了。

于成龙拉着家常话询问了几句,又喊叫着天气太热,渴了,要士兵拿水给他喝。又解开衣服,脱了靴子,摇起扇子,躺到刘启祯的床榻上呼呼大睡起来。睡足了一个午觉,醒来后又问:“君孚老奴,怎么这么久还不回来?客人来了,难道连酒饭都不准备吗?”

刘启祯一直藏在附近,到这时候,不得不出来相见。于成龙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他几句,说官府刑讯逼供这么一点小冤屈,哪值得起兵造反,自取灭亡?现在朝廷政策很宽大,只要率部投降,造反的事情就可以一笔勾销,朝廷还会另有重用,绝不亏待。

刘启祯很久以来就有反清复明的理想,绝不可能被于成龙几句话就说得改变主意。但是,他这次仓促起义,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于成龙的招抚政策一出,民心涣散,军心涣散,再要硬撑着,也不会有好下场。他考虑再三,只好表面上暂时答应于成龙,约定六月三日率部投降。究其本意,是想另寻良机,再行举事。

叛乱初平

到六月三日,刘启祯果然率领几千人,打着一面“倾心向化”旗帜,到白杲镇向于成龙投降。

于成龙很高兴,又根据事先和张朝珍商量好的计策,命令刘启祯去劝谕招抚其他起义军,并郑重承诺,事成之后,朝廷封刘启祯为“戎旗守备”(正五品的武职官员)。

刘启祯虽然狡猾,却不知道于成龙早有成算。他假意答应,拿着于成龙的告示去各部招抚,实际上是劝说各部暂时诈降,另图起义机会。

六月七日,经过刘启祯劝谕的程镇邦、鲍洪功、陈恢恢、李公茂等人,各率部属来到白杲镇,向于成龙献了一面“安家乐业”旗,表示归顺。

于成龙命令他们到黄州城拜见分巡道徐惺,领取封赏的衣冠。之后,命景可贤护送程镇邦河泊所官到省城拜见张朝珍,又命李公茂跟随徐惺赴省城,接受任命。其他的起义军首领,也被合理地安插和约束。

起义军各部之中,只有邹君升一部,态度坚决,拒不接受招抚。但轰轰烈烈的东山起义,就这样被于成龙用和平手段瓦解掉了。

于成龙单骑招抚刘启祯,是一件很精彩的故事,也像一场精彩的戏剧,被载入了史册。但是,因为清廷各级官员,不愿意把此事当成“反清复明”大案,“刘启祯”的名字太过敏感,在各种文件中就被悄悄改成了“刘君孚”。

训练乡勇

黄州的局势初步稳定,于成龙不敢大意,立即着手处理善后事宜。

他一向爱民如子,办事又周密细致,对曾经参加起义又接受招抚的众多百姓,百般保护安抚,不许各级官吏及劣绅借机讹诈他们。同时,又拿出自己用惯了的“保甲法”,在黄州各地分区编制保甲,训练乡勇。

于成龙训练的这些乡勇,都有武功,拥有刀枪弓箭等冷兵器和鸟枪火铳等火器。以区为单位,每区设一“区长”。遇到战争警报,乡勇要立即集合待命;发现可疑之人,要立即向上汇报并驱逐之;包庇窝藏奸细要论罪。

因为于成龙在黄州享有崇高的威望,原来那些秘密组织里的大部分精兵强将,此时都愿意归附,做于成龙治下的良民和乡勇,唯于成龙“马首是瞻”。

换句话说,于成龙等于是在“蕲黄四十八寨”的组织之外,建立起一个有官府背景的归于成龙自己领导的大型“山寨联盟”组织。有了这个大组织,其他不肯归附的山寨组织,也就不足为虑了。

平白受气

于成龙正在辛辛苦苦办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却平白地受了一场恶气。

一支清军南下参战,路经麻城。百姓们平时就害怕这些扰民的官兵,一有风声,立即逃跑。于成龙是官员,当然不能跑,老老实实地等着清军的到来。领兵的将军见了于成龙,大言不惭地说是因为自己的大兵到来,才使刘启祯等叛乱者望风披靡、接受招抚的。还说:“哪里有贼?让我去杀!”

于成龙气愤地反驳:“大军到来之前,叛军就已经受抚了,怎么能说是和大军经过有关系呢?既然已经受抚了,为什么还要杀他们呢?”

将军见于成龙居然敢顶嘴,便讽刺道:“看你的样子挺有本事嘛!为什么不带兵杀吴三桂去?”

于成龙也不示弱:“我以前虽然没有带过兵,但是也收复过蒲圻城。”

将军说:“我可不想和你争功。”

于成龙说:“给朝廷办事,还能说什么功劳呢?”

将军问了问于成龙的姓名籍贯,然后带着怒气扬长而去。于成龙也忿忿不平,写信给张朝珍要求辞官。张朝珍回信安抚了一通,要他继续干下去。

于成龙并不是小心眼,假如真的让那位将军带兵去杀贼,刚被瓦解分化的“蕲黄四十八寨”势力,立即就会重新团结起来,爆发新的叛乱,张朝珍和于成龙的全盘计划,也就彻底被打乱了。

不久,朝廷重新任命于成龙为武昌知府,算是对于成龙的奖励。

而暂时诈降的刘启祯,这时候也受了一场恶气。他自己投降于成龙不说,还劝谕招抚了其他几股势力一起投降,这就引起了另外一些山寨组织的严重不满,大家觉得他真的是“叛变”了。有人就在已经归降的组织中挑拨离间,还有人派刺客来暗杀刘启祯。挑拨离间产生了效果,有一部分人开始动摇,后来真的又举旗造反。暗杀则没有成功,但让刘启祯心生疑虑,与山寨势力产生了矛盾,以后只能更加依赖、支持于成龙了。

全力进剿

七月初,于成龙的善后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准备回武昌复命。没想到这个月九日,黄冈县李家集忽然爆发了以方公孝为首的逃仆叛乱,黄州的形势又严峻起来。隐藏在刘启祯家的黄金龙,这时候与刘启祯产生矛盾,逃到黄麻交界纸棚河的邹君升处,鼓动邹君升起兵造反,方公孝也很快聚集到邹君升处,双方合兵起事。(邹君升,在某些资料中写为“邹君申”。)

于成龙一看形势有变,不能再回武昌了,立即组织防守和进攻。说实话,黄金龙、邹君升、方公孝的这次起义,时机很不对,但正好让于成龙检阅了一下自己编制保甲、训练乡勇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是撞在了枪口上。

二十二日,于成龙带领一批生员、绅士赶到距离邹君升山寨。二十里远的望花山,与刘启祯等人研究对策。各处的官员、区长、乡勇、生员、绅士等等,在于成龙的号召下,纷纷赶赴望花山,配合于成龙的行动。大家的意见一致,这次应该全力进剿。心怀怨愤的刘启祯,也坚决主张进剿,他认定刺杀他的刺客就是邹君升派来的。

于成龙认为,黄金龙和邹君升这次仓促起兵,并没有准备充足的军粮,支持不了几天,与其立即进剿,不如三面设围,一面设伏,将对手困住,然后相机剿杀。

根据记载,于成龙这次剿匪的阵容十分强大。黄冈知县李经政、麻城知县屈振奇闻讯赶来,都被于成龙打发回去,办理日常公务。剿匪战斗,全部用当地的士绅和乡勇。原起义军首领之一的程振邦,这次给于成龙进献了一份地形图,使于成龙得以周密布置。这次战斗连庙里的和尚都参加了。于成龙的威望和动员能力,于此可见一斑。

轻松取胜

七月二十五日,战斗正式打响。很快,王方远就抓获了方公孝,于成龙下令斩首。

这天,于成龙还接到朝廷命令,改任黄州知府,这个好消息也令军心大振。

二十六日,投诚官李懋官杀伤了一部分叛军,向于成龙报功。

二十七日,大批乡勇赶到,参加战斗,把邹君升赶到了油河。

二十八日,各处乡勇继续战斗,杀敌无数。

二十九日,黄金龙等二十人绝粮,逃往马鞍山,中了伏击,全数被擒。另有沈润成、杨克利等二十多人被斩。当天晚上,乡勇们把黄金龙押解到望花山,于成龙下令将其立即斩首。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黄金龙会法术,在斩首时想施法逃脱。没想到于成龙也会法术,拔剑朝黄金龙一指,怒喝一声,黄金龙的法术就失灵了,只好乖乖地授首。这个故事,应该是当地人对于成龙的神化。

八月一日,夏仲昆等人生擒邹君升于项家庙,斩首四十余。其他乡勇四面进攻,杀敌无数,战争进入了尾声。邹君升被擒后也被斩首,首级解往武昌报功。

八月二日,于成龙下令不许再杀一人,允许剩余的起义军投诚。“逃仆”仍归主人所有,“游勇”仍回军营当兵,附逆百姓都既往不咎。其他善后事宜,于成龙都一一周密布置,务使百姓真正安心。

大功告成

这场平叛战争,前后只用了六天,而且没有动用官军,全是地方武装,确实是很了不起。

捷报传到武昌,巡抚张朝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举起捷报向官员们说:“你们都说我不该重用醉汉,现在怎么样?”史书原文为:“人谓我不当用醉汉,今定何如?”

战争平息后,于成龙也没有忘了刘启祯。他用了一条比较“毒辣”的计策,自己捐出俸银,典卖衣服,凑足了一百两白银,当众重赏刘启祯。并且公开宣扬,这次能够生擒黄金龙和邹君升,全是刘启祯的妙计,全靠刘启祯的大力支持。

刘启祯的亲信们,都以为他全心全意地投靠了朝廷,再也没有反清复明的理想了。于成龙另外还用了一些离间之计,在刘启祯的亲友之间制造隔阂,搞得刘启祯众叛亲离,以后再也不可能做起义军的领袖了。几年之后,刘启祯郁郁而终。

康熙十三年冬天黄州发生的又一次大叛乱,让于成龙面临了更大的考验,也建立了更大的功业。他亲自上阵,以少胜多,可以说是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