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需烦恼
第一次东山叛乱被平定后,于成龙毫无喘息的机会。
他于八月六日赶到武昌,向巡抚张朝珍交差,同时接受新的军需供给任务。八月十日离开武昌,十一日到达黄州,正式上任黄州知府。军需工作异常繁重,日常公文又堆积如山。年迈体衰的于成龙连夜办公,于十二日夜里大量吐血,重病了一场。
这里,我们简要交代一下当时的军需事务。办理军需朝廷是拨给经费的,但预算价格等不可能完全合理,有些物资需要采买,有些则需要制造,数量、质量、期限都有严格规定。于成龙这次领回来的军需任务,有一百万捆草料,还有马槽、铡刀、饭锅等。旧的任务没有完成,新的任务很快又布置下来,真是千头万绪,令人焦急万分。清朝又是官僚主义严重的时代,朝廷事事都会发命令,下级事事都要向上级汇报,各种公文像雪片一样在驿路上穿梭,稍一疏忽,稍一繁忙,官府里的未决公文就会积压如山。
在这些日子里,于成龙好几次急得想找根柱子一头碰死,生病吐血也是在所难免了。
大乱再起
黄金龙、邹君升的叛乱平定之后,东山的局势仍然是暗流汹涌。
八月二日,于成龙就接到谍报,罗山大盗周铁爪潜入白水畈,聚集多人,正在密谋起事。不久,黄冈县的乡约熊世忠又报,永宁乡一带叛乱蠢蠢欲动。于成龙这时刚刚解散了乡勇,也不好再作计较,只能暂时隐忍。
十月,吴三桂大军在江西进攻湖口,散兵劫掠兴宁,已经很接近湖北。清军在黄州府下属的蕲州一带增兵戒严,准备应敌。吴三桂在进兵的同时,又发动了新一轮的政治攻势,在湖北各地散布“伪札”,鼓动汉族百姓起兵策应自己,湖北境内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动乱。
十月中旬,陈鼎业纠合逃兵,抢夺驿马,在阳逻一带起兵;十月二十九日,何士荣纠合黄寅生等人,在黄冈县永宁乡起兵;同日,刘启业在石陂起兵;十一月一日,周铁爪、鲍世荣(鲍洪功)、李公茂、陈顿彻(陈恢恢)、王子之等人,在麻城白水畈起兵。另外,还有广西将军孙延龄的族人“孙将军”、万野予等人,也率部潜入,与周铁爪联合。这几支叛军各有数千人,加起来则有数万之多,对外号称十万。他们奉何士荣为盟主,计划于十一月上旬,合兵攻打黄州城,然后进攻武昌、汉阳。
临危定计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黄州的情况是:高山大湖,烽火相望,城门皆昼闭,墟里寂无人。各镇援兵悉随大军进攻湖南,黄州余吏与兵民才数百人,至不能备阍柝。议者争欲弃黄州,退保麻城。
于成龙只是一介文官,并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他事先知道黄州会发生叛乱,内心也十分紧张,经常是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自己治下的这些老百姓,什么时候全变成起兵造反的仇人。等到叛乱真正发生了,敌人已经呈现出眉目,官吏们商量着放弃黄州、退保麻城的时候,于成龙却不再害怕了。因为他发现,敌军虽然有数万人,但自己精心培养训练的乡勇队伍,大部分都还安静地待在家里,并没有倒向敌人。
他冷静地向大家分析:黄州为湖北七郡门户,我师屯荆、岳者数十万,水陆转运取道于此。且濒江而城,控制阻险,前倚兴宁庐阜,后压天堂、金刚诸寨,实东南关键。东山为黄左臂,释此不守,则无东山;无东山,则无黄;无黄,则无襄、汉;斯荆、岳有狼顾之虞,七郡成瓦解之势,江北危矣——所系非仅一城已也。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如果叛军取胜,不仅是黄州失守,湖北危急,清军的粮草援兵运输线路也会被切断,战场局势就会完全改变,清廷也会更加被动。
他又说:“我身为知府,誓死不能离开黄州。但是,我们与其困坐在城里等敌人来进攻,不如主动出击,或者可以侥幸成功。敌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奉何士荣为盟主,一切行动都听何士荣的。如果我们能够一战击败何士荣,别处的敌人就可以不战而下了。”
战前动员
于成龙派快马到武昌,请求巡抚张朝珍派兵增援黄州。张朝珍命令于成龙带一部分兵力出城剿匪,分巡道徐惺负责守城。黄州城里的百姓们都逃跑了,留下来的官吏兵民一共才几百人,几乎无兵可用。张朝珍派了两支正规军来增援,但数量奇少。于成龙能用的兵马,主要还是各区的乡勇、绅士、生员,另外还有刘启祯等几股投诚的民间武装。
十一月四日,把总吴之兰带领五十名官兵从蕲州赶到,驻扎在段家店;五日,千总李茂升带领五十名骑兵赶到黄州。于成龙和徐惺命令黄冈知县李经政带领生员曹从仁,征调一部分乡勇,自备粮饷,攻打阳逻的陈鼎业叛军。这支队伍于八日取得成功,擒斩陈鼎业父子,平息了阳逻局势。
于成龙自己则于十一月五日,率领千总李茂升、把总吴之兰、罗登云、齐安驿丞李德、候选千总刘先定、武举张尚圣等人,连同生员、吏卒共22人离开黄州,前去征剿何士荣。他一边走,一边派快马征调动员各处乡勇,并命令刘启祯率部进驻土皮冲、梅钿率部进驻八叠山、郑丹率部进驻平头山、童贵卿率部防守东义洲、萧有至(萧二至)率部防守罗田界、田公式伯率部堵截黄冈庙。
于成龙亲自撰写了多篇檄文,文辞慷慨激昂,真诚感人,号召各区乡勇行动起来,保卫自己的太平生活。要求各区精选武艺高强的青壮年乡勇,佩带锋利武器,有火铳鸟枪的人家,一律持铳持枪上阵。另外,于成龙制定了一系列实惠政策,他给乡勇们发放误工费,有火铳鸟枪的还会多发一些。先统一发放三天的费用,然后计日发放。这样,就刺激了各区乡勇的积极性,他们本来是“义勇军”,现在又变成了挣工钱的“雇佣军”。很快,于成龙身边就聚集了2000多名精壮乡勇。队伍齐整,纪律严明,和正规军没有什么差别。
何士荣起兵后,占据黄土坳,扎营西山。为了准备粮草物资,他们在附近抢劫焚烧了一些人家,民心尽失。于成龙闻讯后,派把总罗登云和武举张尚圣带领一队人马做前锋,试探何士荣的虚实,自己率大军缓缓前进。
十一月七日,罗登云、吴之兰、张尚圣与何士荣的小股叛军相遇,交战一场,何士荣败退,藏入山寨,乡勇们缴获了很多兵器,初战告捷。
于成龙闻讯后,加速前进,抵达张尚圣的大营。乡勇们见于成龙来了,都激动得上前讨赏,于成龙没带银子,只能作精神鼓励,拍拍这个人的肩膀,摸摸那个人的头,说了很多激励人心的话,提振士气。
不久,各处乡勇纷纷赶到箔金寨,于成龙的兵力达到了5000余人。
一场苦战
十一月八日黎明,大战开始。
何士荣率数万人,从牧马寨出发,分东西两路,向于成龙驻扎的箔金寨进攻。叛军手持杂色红旗,漫山遍野而来,声势十分浩大。
于成龙身穿旧戎衣,手持宝剑,骑战马,站在营门口,亲自上阵,十分威武。他见东路敌军较少,就派罗登云带领1000多人攻东路,自己率大军攻西路。在西路主战场,又形成了吴之兰攻东路,张尚圣攻西路,于成龙和李茂升攻中路的态势。
战斗刚一开始,官军把总吴之兰就中弹身亡。叛军火力密集,枪炮声像爆豆一样,官军和乡勇纷纷败退。于成龙也遭战火重创,大家劝于成龙暂时后撤,于成龙知道此时一退,必败无疑,就大声说: ...
今吾死日也,敢言撤退者立斩!
但官军乡勇仍然抵挡不住密集的炮火,继续后撤。箔金寨附近的山民平时就支持何士荣,此时见官军败退,纷纷拿出小红旗,呐喊助威。
看起来,敌众我寡,官军乡勇败局已定。
于成龙拨转马头,向李茂升大喊一声:
我死,汝归报巡抚!
然后就纵马杀入敌阵。
李茂升是武官,哪敢让文官于成龙去拼命送死?焦急之中,他张弓搭箭,一箭射倒了敌军的大旗。然后,他又奋不顾身地杀过去保护于成龙。官军乡勇在于成龙和李茂升的激励下,又奋起勇气,努力杀回去。何士荣叛军见大旗已倒,攻势也弱了下来。李茂升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得极为英勇,他的战马被射死,自己身受重伤,身上的铠甲都被枪弹打穿了,仍然挥刀步战,砍杀多名敌兵,夺了一匹马,继续战斗。
张尚圣率领的一支人马,从右山绕到敌后,成功地将敌人包围,战场的形势立即全面改观。经过一番激战,何士荣大军终于溃败。官军乘胜追击,翻山越岭,连追了数十里才罢休。
何士荣也是一员勇将,他手持长矛,亲自断后。右臂被砍断,却仍然在力战。最后陷在泥中,被官军擒获。
这场战斗,打得极为惨烈。官军斩首数千人,缴获器械无数。尸体堆满了山谷,鲜血染红了溪水。
于成龙在此战中,创造了“手刃四十八人”的战绩。作为一名年老多病的文官,于成龙上阵之后能有这个战绩,充分说明他从小练过武功,并且有实战经验,文武全才。另外,他在关键时刻敢闯入敌阵,这和武功没有关系,主要还是一种勇气,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一种慷慨赴死的精神。战场上枪弹无眼,于成龙能够活下来完全是侥幸。
官军进入何士荣的山寨后,缴获了何士荣的“伪札”,还搜出了何士荣密谋起义的名册。于成龙是熟读《三国演义》的,知道这份名册牵连太广,不利于稳定人心,就当众烧毁了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