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石楼县前山乡刘家庄村就在产业发展上找准了思路,找对了路子。根据村情实际,该村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村民种植和加工、第一书记代言和推介,用当地传统的绿色天然无添加的老种子小麦磨成面粉,树立了品牌,闯出了市场,磨出了幸福。
春节前夕,石楼县前山乡刘家庄村的村民刘侯喜和刘陈生两家正忙着在自家院子里通过石磨和机器加工村民们的小麦。这批由村民们自己种植的小麦将通过他们的加工磨成小麦粉,销往汾阳市的五菱煤焦集团。
过去刘家庄村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种植的各种农副产品虽然是五花八门,但都是为了满足自家食用。因为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外面的车辆进不来,村里的粮食出不去。
2018年开始,村里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后,鼓励村民们放弃过去多乱杂的种植模式,集中统一种植传统老种子小麦,通过村里传统的石磨和闲置的机器进行加工、包装,推向市场,为老百姓增收。
王美玲是石楼县经信局帮扶刘家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是石楼县唯一的一位女第一书记,也是她第一个提出通过扩大种植老种子小麦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想法。当初由于她刚到村里村民们不了解她,也不愿意听她的话,所以她就动员党员干部和种粮大户、技术能手先试先种,并且亲自为大伙加工的小麦粉进行代言、四处推介。经过一年的努力,全村共发展种植了400余亩老种子小麦,并将老种子小麦磨成的面粉推向了市场,参与种植小麦的村民们的收入相比过去也都基本实现了翻番。
“我是我们村的种粮大户,前几年种六七十亩地,能收入两万多元。从2018年开始王书记让我种了小麦,加工成白面都卖出去了,价钱还可以,一年大概收入了四万多元。”村民刘侯喜高兴地说。
目前刘家庄村所产的老种子小麦粉已经全部售出,包括还在加班生产的订单已向市场售出五万余斤,总收入达到了20余万元,参与种植的30余户村民户均收入达到了六千多元。其中最多的收入了16000多元,最少的也达到了3000多元,这不仅让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也让处于观望状态的村民们积极主动了起来。
部分人的钱袋子鼓了,大伙的积极性就高了。这不仅解决了过去大伙等靠要的思想顽疾,也从根本上开始铸就刘家庄村依托产业实现发展致富的梦了。
“下一步我们打算在刘家庄村委成立一个合作社,准备把刘家庄村委的其他农产品也加入这个合作社,进一步拓展市场,比如我们刘家庄村委除了有小麦粉还有红枣、花椒、玉米、高粱,我们准备把这些天然的产品也输送到市场上,不仅要让老百姓脱贫,更要让老百姓以后有更加持续性的收入,从此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石楼县经信局驻刘家庄村第一书记王美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