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四月抵达江宁,上任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在任所病故,在这个职位上的工作时间刚好是两年。其工作性质与直隶巡抚类似,只是管辖范围扩大到江西、江苏、安徽等几个省,事务更加繁多,责任更加重大。而且,两江是大清朝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朝廷和地方的贪官污吏,都把眼光投注到这个地方,让于成龙倍感棘手。在这个时期,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剧烈的一次宦海风潮,虽然在皇帝的保护下勉强过关,但也身心俱疲,积劳成疾,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单骑赴任
于成龙的日程安排是很紧张的,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六日从保定出发,回到山西永宁老家,办理安葬老母的大事。这件大事,其实于廷翼兄弟早就准备停当,只需要于成龙本人以孝子的身份到现场行礼,亲送老母灵柩下葬而已。一品大员葬母,当地的官吏、绅衿,也免不了一番必要的礼貌应酬。于成龙节俭而隆重地完成了一宗大事。
于成龙和分别多年的老妻邢氏团聚了短短的几天,与儿子孙子媳妇们在一起享受了珍贵的天伦之乐,就再次匆匆出发了。
这次上任,和20多年前赴任罗城的情形当然完全不同,但于成龙已经虚岁66,身体衰弱,此一去基本上没有还乡的可能。家里人免不了伤感一场,仍然安排幼子于廷元陪同上任,一路上有个照应。
熊赐履的记载说,于成龙和于廷元两个人,身上各装了几十枚制钱,雇了一辆骡车,一路上也不住公馆,省吃俭用,悄悄地赶到了两江总督驻扎的江宁城(今江苏省南京市)。
陈廷敬的记载说,于成龙是“单骑孤装赴江宁”,并且事先调查了两江地区的几十项弊政,上任后立即整顿。
袁枚的记载说,江宁的官员们听说于成龙要来,都有些恐惧,早早地就出城迎接,但于成龙躲开迎接队伍,悄悄进入了总督署。
这些记载虽然有些差异,但都强调了于成龙的清廉节俭、作风低调以及雷厉风行、高深莫测。
熊赐履当时就住在江宁城,又是于成龙晚年的好朋友,他的记载应该是有道理的。
制服大盗
于成龙上任之初,还发生过一个制伏大盗鱼壳的传奇故事。
江宁大盗鱼壳,武功高强,党羽众多。平时又投靠在江宁驻防都统的门下,地方官拿他没有办法。
于成龙上任的时候,单骑入府,让远道相迎的地方官员扑了一个空。然后大家就商量着好好宴请于成龙,结果准备了几次盛宴,请了于成龙几次,总督大人都拒不接受。大家都慌慌张张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候,有一名按察使站了出来,他是于成龙的“年家子”,也就是一位同年好友的儿子,属于世交关系,于成龙是不好驳他面子的。
按察使对于成龙说:“大人太过于清严,这样上下之情不通,以后不好共事啊。还是由我出面宴请一次,大家欢聚一下,认识一下。”
于成龙果然没有严辞拒绝,而是笑着回答:“与其拿别的东西来宴请我,不如去拿住鱼壳,这才算一份大礼。”
按察使一听,明白了。既然总督大人吩咐下来了,那就赶紧办吧。有于总督撑腰,应该是不怕江宁驻防都统那座靠山了,但鱼壳武功高强,一般人还真拿不住他。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家拿出一千两银子的赏金,公开招募武林高手。
这故事真像小说一样。榜文才贴出去,就有一位名捕雷翠亭来应募。官员们挨着个儿地会见雷翠亭,握着他的手嘱咐道:“我们大家的脸面,全靠你了!”然后把赏金发给他,再按照惯例,把雷翠亭的家属扣起来做人质,免得他反悔跑掉。
接下来的故事更有戏剧性。雷翠亭打听到鱼壳正在秦淮河召开“群盗大会”,就化装成乞丐,到“群盗大会”上讨饭。鱼壳是武林高手,哪能看不出雷翠亭的行藏,他用匕首扎了一块肉,送到雷翠亭的嘴边。雷翠亭从容不迫,张口就咬住那块肉,吃了下去。按武侠小说的惯例,一般还会把刀尖咬断,再发内力喷出去,扎到房梁上。
鱼壳惊奇地说:“你绝不会是普通乞丐,你一定是替‘于青天’来抓我的吧?好吧,我不连累你这位英雄,跟你走吧,反正监狱也关不住我。”
雷翠亭朝鱼壳拜了几拜:“多谢你的理解支持!”然后他手一招,捕役们从外边进来,也都朝鱼壳恭恭敬敬地行礼,再把锁链给鱼壳套上。江湖人物嘛,都有那么一套江湖气概,鱼壳从容不迫地戴上刑具,让捕役们簇拥着送到监狱。
任务圆满完成,地方官员们当然是互相祝贺、庆功。雷翠亭的一千两银子算是真正赚到手了,妻子儿女也平安回家了。
接下来的故事更富传奇色彩。
当晚,于成龙正在署中秉烛而坐,忽听房梁上一声响动,一名男子手持匕首,翩然跃下。于成龙喝问:“你是谁?”
那人答道:“我就是鱼壳。”
于成龙把官帽取下,放在桌上。然后从容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拿去!”
鱼壳笑道:“我要杀你,当然不会等你下命令才杀。刚才我从房梁跃下时,好像有东西打了我一下,我的手已经不能动了。大人您一定是神人,我恶贯满盈,认命了。”说完,把匕首衔在嘴里,把两手放在背后,跪下来向于成龙服罪。
于成龙说:“国法有市曹在。我不能饶你,但可以免了你家属的罪。”命差役取一壶酒给鱼壳喝了,把他绑在射棚下边。
天亮以后,监狱才发现犯人已经逃脱,刚刚庆祝过的地方官员们又害怕起来,都赶到总督辕门谢罪。而于成龙,早就让人把鱼壳押到西市处决了。
举荐人才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六月,于成龙向朝廷上《请暂停江苏举劾疏》,其中一段内容为:
江苏现届二年举劾之期,臣自四月任事,虚衷察访属员。有立身以名节自励,而设施未洽民情;行已在清浊之间,而举动未撄民怒。盖贤非循卓之优,不贤非污墨之甚,恐举之劾之,不足以为未举未劾者愧励,请暂停此次举劾。其贤者,臣奖进诱掖,徐观厥成,特疏题荐;不贤者,教诫以期自新,倘怙恶不悛,亦特疏纠参,无稍姑容。
这段话的意思是,江苏省的官员们,好的还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坏的也没有到违法犯罪的程度,请求朝廷暂时停止这年的“举劾”工作。我自己将对官员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奖励好官,批评坏官,然后用随时“特疏”的方式,举荐真正的贤才,参劾真正的贪官。康熙皇帝接到奏疏后,批示同意了于成龙的做法。
在这篇疏文中,于成龙还提到,“安徽所属,臣已恪遵成宪,采访得实,照例举行。”并不请求暂停“举劾”。至于江西省,则一字未提,似乎也在照例举行之列。《清史列传》中引用了这份疏文,是把它当成了于成龙的一种执政风范,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随意地举荐和参劾下属,一定要等“采访得实”后才进行。其实,这里头的背景更为复杂一些,江苏是当时全国最富庶又最繁华的地方,不管是好官坏官,都有或多或少的违纪问题。有的是自身原因,有的则是客观原因。如果按照严格的制度进行举荐参劾,恐怕是举荐人人无份,而参劾人人有份。精明的于成龙,是想绕开朝廷那套严格制度,然后用“特疏”的方式,破格举荐真正的好官,参劾真正的坏官。
两个于成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的一天,两江总督于成龙向皇帝提了个过分要求。报告寄出后,于成龙既满怀期待,又感到不踏实。
几天前,江宁知府陈龙岩不幸病故。两江地区辖今天的江苏、上海、安徽和江西,是帝国经济文化中心,财政收入占全国一半还多。江宁府作为两江地区政治中心,两江总督、两江大将军、江宁织造、江苏按察使甚至安徽布政使,都在这里办公,类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行政区时代的上海,远非今天的南京可比。加上江苏巡抚驻苏州,江宁知府的升迁机会得天独厚。
于成龙推荐的是一个小地级市的领导,直隶通州知州,自己当直隶巡抚时期的老部下,名字也叫于成龙。于总督比于知州大22岁,为了区分,人称老于成龙、小于成龙。
地方首长敦请朝廷补充干部不是问题,但指名道姓、指定岗位,还要由从五品越级提拔到从四品,则严重违反规矩,十分犯忌。
按照大清的干部制度,地方官出缺的,应召集后备干部统一抽签,谁抽到谁上岗,就像买彩票。老于成龙的意见不知要得罪多少人,如果皇上不理解不支持,后果会很严重,因此这份报告很费脑筋。
他写道,陈龙岩忠诚可靠、廉洁自律,协调各方、服务大机关、掌控财政和支援军队样样得心应手。老陈去世后,他顿感失去了左右手,而在两江辖区内,尚未发现合适人选。
言下之意,继任者应该像陈龙岩那样德才兼备才行,否则两江地区的工作就会受影响。两江工作上不去,全国的经济就会出问题,连北京的粮食供应都会受拖累。江宁知府“婆婆”太多,谁都能指挥他,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知府既要能办事,又要会平衡关系,做大家都满意的“小媳妇”,没几把刷子真干不了。
吏部有吏部的规矩,抽签也很公平,但是给重点地区关键岗位派干部,千万不能靠运气。万一抽出个有德无才或者有才无德的家伙,麻烦就大了。
铺垫既已完成,于成龙亮了底牌:恳请皇上特事特办,召集各大臣开会讨论,现场推出合适人选。
在报告的末尾,老于成龙巧妙地点了一个人:有皇上关怀,像通州知州于成龙那样的好干部,一定会脱颖而出的。
推荐小于成龙是报告的核心,康熙帝那么智慧,过得了关吗?
于成龙动了吏部的奶酪,吏部自然不爽,但话说得很在理:打破常规不是不可以,但那些排着队等抽签的干部怎么看?再说,“廷臣会推”知府这一级干部,没有规定,没有先例,还是照章办事为宜。
康熙帝浏览了报告,微微一笑,当场拍板:这事拖不得,抽签、“廷推”都来不及了,让通州的小于赶紧去吧。于是,一个江宁城有了两个于成龙,一时成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