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镇江知府高龙光
镇江府位于江宁府的东南方,长江与大运河的交叉处,与扬州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镇江府知府高龙光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清官。他曾经捐俸银在镇江修建书院,还主持修纂过《镇江府志》。另外,此人清正廉明,办事干练,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但是,高龙光的官运不太好,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处理“漕船”事务违限,事后被朝廷追究,降级调任。
于成龙是十分爱惜人才的,他听说了高龙光的情况后,立即向朝廷上疏,要求将高龙光留任。他在疏文中说:
京口滨江负海,地处冲要。又当闽浙孔道,素称繁剧。且为旗营驻防之所,军民杂处,豪暴间出,非偏僻旁郡可比。臣驻扎省会,抚臣亦相距稍远,耳目或有难周,所赖道府弹压整顿,良非浅鲜……臣自到任以来,凡要地郡守之淑慝,尤必加意体访,目睹镇江知府高龙光守绝一尘,才长肆应,革除耗羡,屏绝馈遗,真以实心而行实政。他如绥靖地方,审理逃务,调剂得宜,旗民允服。无忝表帅,允称理繁之任。似此才守兼优之员,正可砥砺官方,方期久任奏效……查定例,被降之官果系清廉爱民良吏,许该督抚题请留任……
康熙十三年,于成龙本人因为造桥失误被朝廷革职,多亏巡抚张朝珍设法保护,戴罪立功,很快就官复原职。如今,他位高权重,也刻意地去保护清官能吏。其实,这也是间接地为一方百姓造了福。
笔者查了高龙光的资料,于成龙的请求得到了朝廷批准,康熙二十四年皇帝南巡的时候,高龙光仍然是镇江知府。
举荐江苏藩司丁思孔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十二月,于成龙和江苏巡抚余国柱联名上疏,破格举荐江苏布政使丁思孔。为什么说是破格举荐呢?丁思孔在布政使任上干了好多年,为国家做的贡献也非常大,可谓劳苦功高。但是,江苏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责任实在是太过重大。江苏百姓的赋税负担比其他省的要重好几倍,往往很难完成,每年都有大量拖欠。朝廷一追查责任,布政使就难辞其咎,所以丁思孔身上背了很多处分,苦不堪言,早就失去了举荐升官的资格。
于成龙在疏文中,首先大发议论说:
论人授官,固当就才之短长以分繁简;若就官论人,又当按地之繁简以定高下。江南赋重役繁,民生凋敝,兼以水旱频仍,供亿四出。官斯土者,长才欲黾勉而回头无进步之阶,短才困积逋而束手鲜周身之策。案牍日见纷纭,催科日渐繁苦,求其痛自鞭策,志期上达者,屈指不见一二。
然后,他又叙述自己和巡抚余国柱上任以来管理教育官吏的情况:
朝乾夕惕,茹药饮冰。上以期答朝廷委用之重,下以期慰生民乐业之望。细事必出于躬亲,勺水必凛于夙夜。凡属吏公事进见,多方训诲,随事禁饬。严其守又察其所守之真伪,勤其政又访其敷政之宽严。莫不争相濯磨,矢志厘剔。
意思是说自己和巡抚对官吏们的管理、教育、考察都很严格,而官吏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水平都大有提高。但是结果又怎么样呢?他接着说:
未几而以盗案降级者见告矣!未几而以逋欠落职者见告矣!未几而以违限处分者见告矣!
在不合理的考察制度下,大部分官员身上都背了处分。
然后,他又详细介绍江苏布政使丁思孔上任以来的种种不平凡的政绩。接着说:
丁思孔历任既久,参罚固多,既不敢违例以入卓异之列,又不敢拘例以蹈蔽贤之愆。
最后说,丁思孔即将“入觐”,到京城述职,希望皇上能够亲自考察这个人的“才能贤否”,如果我们“所举不谬”,就请皇上“破格擢用”。
清朝官员做事都有个特点,就是尽可能地把办好事做好人的机会留给伟大的皇上。于成龙和余国柱的疏文里最后请皇上亲自考察丁思孔,但疏文到了吏部之后,吏部还是故作严肃地批复了一个“勿庸议”,意思是太荒唐了,不予理会。最后,疏文呈到康熙皇帝手里,皇帝沉思着点点头,嗯,这个江南省确实是太过繁华了,做官也太不容易了,这个丁思孔也太有才太可怜了,就准他为“卓异”吧!
过了几天,丁思孔忧心忡忡地跑到京城述职来了。康熙皇帝亲自召见,当面考察一番,决定提拔他,调到湖广省任偏沅(湖南)巡抚。
两江大治
于成龙在两江地区大规模地征求意见和建议,大规模地推行一系列兴利除弊措施。时间不长,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熊赐履当时生活在江宁城,是于成龙“两江新政”的见证者之一。他在《于成龙墓志铭》中是这样描述的:
南中人闻公简命,则亦骇汗股栗,转相告语曰:“于青天来矣,我侪尚如此装饰耶?”……无何,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驺从、毁丹垩,至于惊怖喘卧不能出户者。长干、朱雀、雨花、桃叶,旧时歌舞游乐之地,一旦阒寂如僧舍,奸人、猾胥各挈妻孥鸟兽窜。盖公未入境,而江淮间已大改观矣。公至,则绳之益力,略无假借。惩刁顽、抑僭滥、禁苞苴、革加派、举廉劾贪、劝学讲约,期月之间,两江数千里盖公式乎丕变矣……公尝微行,或肩舆、或徒步,早晚出入僧舍中。于是人人转相惊愕,各有一公在眉睫间,仿佛如或见之。举凡面赤须白,形貌微似公者,即皆折目以为公。儿女床笫间语亦不敢高声,曰:“于总督得无闻之?”梦中、醉中喃喃呓语,抑或大呼于青天、于青天云……
熊赐履的记载颇具传奇色彩,难免有过誉的情况。但他毕竟是见证人,是亲历者,不由人不相信。《清史稿·于成龙传》的介绍文字则相对简洁一些:
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为减舆从、毁丹垩,婚嫁不用音乐,豪猾率家远避。居数月,政化大行。
也就是说,于成龙来到两江之后,一向奢侈的有钱人家都脱下锦绣衣服,换上了粗布衣服;官宦人家出门时减少了轿夫随从,毁掉了房屋墙壁上的违规彩绘。婚嫁庆典上,都不再唱戏奏乐。而违法乱纪的豪强,干脆来了个大搬家,离开了两江地区。几个月之后,两江的风气有了明显的改善,政化大行。
清廉风范
因为工作太忙,于成龙喝酒的爱好有所节制,常常不能够痛快地大醉一场。他家仆人成天购买青菜来下饭,老百姓给于成龙起了个新外号叫“于青菜”,还有说他一天只吃一盂糙米饭一匙粥糜的。有天晚上,于成龙办公到深夜,肚子饿了,让仆人煮点稀粥来喝。仆人说家里没米了,煮不出稀粥,于成龙只好笑一笑,算了。
主人是如此,仆人们自然也要跟着学,家里没有茶叶喝,就摘总督署中一棵槐树的叶子来泡茶,时间长了,把一棵大槐树都摘秃了。
在炎热的夏天,于成龙用一种又粗又破的公式布做帐子,根本挡不住蚊子。他规矩又大,于廷元等人陪侍时,必须衣冠整齐,经常穿一件蓝布大袍,浑身都是汗,既不敢脱衣,又不敢挥扇。而到了冬天,一家几口人仍然穿粗布衣服,太冷了就加一件棉袄,没有一个穿皮衣的。一品大员的后衙生活,过得就是这个样子。
而在外边的官场上,因为有于成龙的表率和禁令,那种互相送礼、互相宴请的风气也完全改观。端午节的时候,于成龙出去和官吏们聚会,居然没有人敢送粽子给总督大人吃。
在公务方面,年老体衰的于成龙做得比以前更加勤勉,不敢有丝毫懈怠。所有文件都是自己亲自批阅、答复,从不假手他人。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办公,夜深了工作还没有做完。吃饭、睡觉当然是常常耽搁不按时了。有人劝他注意休息注意饮食,于成龙说:
吾非不知食少事繁,养生所忌。第吾受国厚恩,两江官吏多至千百,何可尽劾耶?所以为此者,冀其见闻知警,使归于廉慎。吾虽尽瘁,于国家所得不为多乎?
这段话记录于陈廷敬的《于清端公传》,用白话解读就是:“我并不是不知道,吃得少干得多是养生的禁忌。但是,我深受国恩,两江的官吏成百上千,我又不能完全采用参劾的手段来治理他们。我这么做,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警惕起来,做个清廉谨慎的官员。如果能够这样,即使我自己劳累死了,对国家却有更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