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三务公开”让百姓气顺 还干部清白

□ 本报记者 曹永亮 本报通讯员 张宏宇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然而至,位于交城县大山深处的东坡底乡气温比平川还是低了不少,但阳光明媚,不少村民在村委会的广场上晒着太阳。“李大爷,今年有什么打算?去年咱们村的各项支出你是否知道?对咱们乡镇的纪检有什么好的意见?”“小邢啊!党的政策好,让我们这把年龄的老人在这晒着太阳唠着家常,生活无忧,不愁衣食。从去年后半年,村里的三务公开换得更勤了,写得更细了……”这是交城县东坡底乡纪委书记邢建亭与村里李大爷的一段日常对话。

去年以来,交城县纪委监委“四听四说”活动过程中,纪委机关领导点评了各乡镇纪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指出了“三务公开”的重要性,要以群众为中心,在以后的“三务公开”工作中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必须保证公开的经常性、动态性、及时性;乡镇纪委要通过督促三务公开聚民心,确保公开透明、民主管理,特别要让村级纪检监督员在日常监督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交城县西营镇党委在“四听四说”会后立说立行,明确了落实三务公开制度是履行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规定动作”,是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要举措,是净化各村政治生态的必要途径,要求全镇各村将制度落在细上、落在小上、落在实上。该镇纪委联合农经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随机对各村的公开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三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防止半公开、假公开和乱公开,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做到了早发现、早提醒、早改正。半年过去了,西营镇纪委书记花敏说乡里接待的信访数量明显下降了,全镇政治生态不断好转,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公开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移除了阻碍干群鱼水之情的绊脚石,减少了干部对群众的猜测,多了一份明白。百姓气顺了,矛盾减少了,干部清白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甩开“膀子”大胆干。“改革创新天地广、奋发有为正当时”。

据悉,下一步,交城县纪委监委将依托信息化建设,探索构建“互联网+公开”新模式,由“上墙”到“上网”,由“线下”到“线上”转变,让群众看得见、看得全、看得懂、能监督,在精细化公开上做文章,在时效性和覆盖面上下力气,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