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清官廉吏于成龙——

惠洽两江(三)

□ 文/图 闫卫星

御制画像和康熙为于公御赐对联

乾隆皇帝为于成龙御题“清风是式”

康熙皇帝给于廷翼夫人张氏题匾“寿帷恩永”

大官挨整

于成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来不喜欢用参劾的手段处罚下属官员,只是苦口婆心地进行批评教育。但是,批评教育时,信奉因果报应的于成龙免不了用恶毒的语言咒骂某些官员,这样就得罪了一批人。另外,他推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措施,严厉整顿官场秩序,也得罪了一大批权贵和贪官污吏。官场原本就是个大江湖、大战场。你不想参劾别人,并不意味着别人就不想参劾你。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月,风云突变,波涛汹涌。在江南督造漕船的副都御史马世济,回到北京后,上疏参劾两江总督于成龙。疏文大略为:

于成龙向有声誉,初到江南,美名如故。闻其自任用中军田万侯之后,人多怨言。臣奉差在南,见其年近古稀,景迫桑榆,道路啧啧,咸谓田万侯欺蒙督臣,倚势作弊,因未有实据,难以入告。督臣衰暮,不能精察,故匪人得以播弄而败善政。且各有司衙门皆有督臣秽言告示,污蔑各官。如果各官不法,何难白简题参;若俱循良,岂可凭空凌辱?显系小人播弄督臣,令其虚张声势,就中取利。请罢黜万侯,并令成龙休致。

这就是于成龙晚年面临的一次宦海风波。 .这件事情,《清史稿》的记载最为简明扼要: .“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我们首先说说马世济参劾的内容。马世济没有直接攻击于成龙,还赞美他到江南后“美名如故”,却把矛头对准了于成龙的直接下属、中军副将田万侯,说于成龙年老糊涂,被田万侯欺骗,办了很多错事,民间怨声载道。最后还说,各州县衙门里头都有于成龙颁发的“秽言告示”,污蔑凌辱下属官员。所谓的“秽言告示”,主要是指那份《示亲民官自省六戒》。另外,于成龙还有一段著名的骂学政的话,说得是够难听:

衡文者,爱惜人家好文字,尔子孙有文字,定为衡文者爱惜。若一味爱钱,只恐子孙纵会做文字,决不出头。更恐鬼神怒恨,生出瞎眼子孙,上长街唱莲花落,要看字也不能够了。莫笑老夫迂谈。

笔者查到,当时担任江南学政的有一位叫田雯,进士出身,是清代的文学家。史称其在任时“所取士多异才”,工作是很有成绩的,而且为人也颇有清廉之风。另有一位学政叫赵嵛,是山东人,在于成龙的严格监督下,工作很有成绩,受到于成龙的好评和尊敬,还让于廷元拜他为师。可能是江南科举风气太坏,弊端太多,于成龙把账都算到学政头上,痛骂了他们好几次,这不能不引起别人非议。

马世济很不客气地说,如果官员们有违法行为,于成龙为什么不公开参劾?如果官员们没有犯错误,那怎么能够凭空凌辱?这肯定是小人在欺骗挑拨于成龙,恐吓下属,然后小人就可以从中取利了。最后,马世济请求朝廷罢免田万侯的官职,并令负有连带责任的于成龙退休。

马世济的奏疏非同小可,康熙皇帝让各部院大臣认真讨论。部臣们认为,马世济的参劾没有真凭实据,如何定罪呢?还是听听于成龙的意见,让于成龙根据参劾内容,“明白回奏”。

于成龙接到圣旨后,免不了吓出几身冷汗。反复思考了半天,

最后决定采取很低调的态度,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按照他的一贯思想,官员被人参劾、揭发之后,首先应该反躬自省,引咎辞职,而不应该争辩抵赖,有失体统。他的回奏内容是:

臣到江南,期以兴利除害,察吏安民,仰报知遇。无奈两江之吏治、营务、刑名、钱谷,繁剧实甚。臣昼夜拮据,躬亲料理,从不敢寄耳目于左右。然近习难防,或有窥伺欺弄,臣亦安能保其必无?宪臣马世济疏称中军田万侯倚势作弊,臣实未之觉察也。至于告示一节,或地方之利弊,民生之疾苦,臣有见闻,即通行禁饬,无非以利害祸福之言痛切告诫,其词未免过于峻厉,似涉秽言污辱。宪臣马世济疏称小人播弄,令其虚张声势,就中取利,臣亦未之觉察也。此皆臣之衰迈昏聩,何以自解?若夫臣之年近古稀,景迫桑榆,久在皇上洞鉴之中,虽殚精竭虑,不敢稍自宽假。然气衰力疲,龙钟之状,大非昔比,臣又何敢自讳?乞敕部严加议处,以为大臣溺职、有初鲜终者戒。

于成龙的这份回奏,其实也是绵里藏针。他说两江的工作非常繁重,但自己一直是“躬亲料理”,态度非常认真,从来不敢轻信身边工作人员的话,这就否认了被人“欺蒙”的指责。只是不敢把话说得太绝对,留了一点余地,“窥伺欺弄”的事,不能保证完全没有。对田万侯“倚势作弊”的事,他的回答是“未之觉察”,也就是没有发现。其实,他成天严查别人家的“衙蠹”,对自己身边的人,怎么能够不查呢?没有发现,基本上就相当于并无此事了。对“秽言告示”的事情,于成龙承认自己批评教育下属,说话确实过分了一些,但都是为了地方的利弊,民生的疾苦,没有私心在内。对“小人播弄”的事情,他也回答了一句“未之觉察”。最后是老实承认自己年龄确实偏大,精力确实不足,但工作态度确实是十分认真的。这些事皇上都知道,就请严加处分吧。

北京的大臣们接到于成龙的回奏,再次认真讨论。这时候,难免被明珠等人把持了会议的风向。最后,分管武官的兵部做出结论说:“既然于成龙说,田万侯倚势作弊,就中取利,没有觉察,那就应该革掉田万侯的副将之职。”分管文官的吏部做出结论说:“既然于成龙声称年龄太大,身体不好,那就让他退休吧。”

处理意见送到康熙皇帝手里,皇帝前后看看,搞了半天,还是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怎么能处理这么重呢?但事情闹到这个程度,说明于成龙和田万侯确实得罪了一批人,不处理一下,难平众怒。最后决定:

于成龙留任,田万侯降级。

这是《清史列传》的说法。《清史稿》说,田万侯不但降了级,还被调走了。于成龙的留任也没有那样简单,还被降了五级,去世后才予以开复。我们算算账,从一品降五级就是正四品了。如果以前的“记录三次”还在,抵消一下,是降到从二品。

梧桐树下

奏疏上报给了朝廷,处分却还没有立即下来的时候。于成龙的情绪有点不稳定,成天心慌意乱的。他很爱惜自己的名声,以前官小,不怕处分,大不了不干了。现在官至两江总督,一品大员,康熙皇帝多次表彰,全天下人都知道有个大清官于成龙,真要背个处分被革职回家,自己名声扫地不说,也对不起提拔重用自己的康熙皇帝啊。于成龙心里苦闷得不行了,就跑去找原武英殿大学士熊赐履交流。

于成龙在黄州时,就和熊赐履有过交往。熊赐履很敬重于成龙,经常在京城的官员中间宣传于成龙的政绩名声。于成龙呢,也把熊赐履引为知己,到江宁上任后,经常去熊宅拜访。于成龙也没有钱,帮不上熊赐履什么忙,但两人意气相投,聊得很开心。现在,于成龙有了不开心的事了,还是找熊赐履来解闷。

熊赐履家里有两株梧桐树,每次于成龙来了,两人都在树下品茶。这次,仍然是坐在梧桐树下,于成龙谈起了自己的担忧,熊赐履慷慨激昂地说:

公亦虑此耶?大丈夫勘得透时,虽生死亦不可易,何况其他?

这就是于成龙和熊赐履交往的著名的“梧桐树下语”,在后世颇有流传。所谓“大丈夫勘得透时”,也就是理学家平时说的“体认天理”,或者就是于成龙出仕时讲过的“不昧天理良心”,在这个事情上有明确的体会,坚定的信念,即使在生死关头也不会改变,何况是丢官背处分这样的小事?熊赐履当年在官场上翻船,既有别人的诬陷和排挤,也有他自己的失误,但他罢官后宠辱不惊,潇洒处世,也确实有一种“勘破生死”的大风范。 .于成龙一听,立即省悟,再拜受教。回到总督署中,他就安心吃自己的青菜,喝自己的稀粥,等待朝廷的处分了。而且,就是在晚年的这个时期,于成龙自号“于山老人”,表达了自己期待退休归隐的愿望。

于成龙在康熙二十三年初春上了请求退休的奏疏,之后心里仍然不太踏实,不知道这次乞休能否得到批准,自己能否平安地回到家乡,叶落归根,以后在儿孙的环绕下安详地离开人世。他又一次去拜访熊赐履。 .这次熊赐履不在家中,而是住在清凉山的别墅。他没有太多的话语,只是反问于成龙:“你忘了咱们在梧桐树下说的话了吗?”

于成龙一听,又是豁然开朗:“谢谢,谢谢,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