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座较完整保存隋宋城垣并传承千年面塑民俗文化的岚城。
一种以面粉为主料调制用手和简单工具塑型栩栩如生形象的面塑。
一个被父老乡亲尊称为民间神医流传着脍炙人口传说的慧莲。
一座城,一传说,一团面,在岚州美丽邂逅却承载了祖先的智慧情感留存了岚州百姓的共同回忆传承了岚县岚城北街的面塑供会。
岚县面塑艺术是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脉和精神的家园也是晋西北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
久闻岚县面塑承百年之精粹,扬传统之绝学,堪称晋西北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又闻岚县2007年至今已举办了13届面塑文化艺术节,“岚城面塑”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是勾起了笔者体验岚县面塑文化、感受岚县美丽风光的美好心境。己亥之年,孟春时节,欣逢中国·岚县第13届面塑文化艺术节,笔者走进岚县,走近岚城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面粉为主料,调制成不同色彩,然后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各种艺术形象。据记载,中国面塑早在汉代已有文字记载,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等地;据考证,岚县面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色彩艳丽,造型质朴,构思新颖,塑型多样,风格独特。近年来,岚县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发掘、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面塑供会民俗,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唱响面塑艺术瑰宝,推动面塑艺术向产业化转型,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把传统供会改造提升为民间面塑艺术节。通过连续举办“岚县面塑艺术节”,积极引导全县广大面塑艺术人才,传承面塑技艺,繁荣民俗文化,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山西卫视以及海外媒体多次做过专题报道,岚县面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今年以“塑面塑心、孝老爱老”为主题,第13届面塑文化艺术节,承载着真善美的祈愿,在岚县岚城惊艳亮相。
走进岚县岚城,走近面塑供会,不仅深入了解了民间面塑的起源,亲耳聆听了神话传说的故事,而且亲眼目睹了妙手塑型的面塑,亲自感悟了面塑文化的艺术。漫步岚城北街,细心观赏品读,用心感悟领悟。笔者观赏的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面塑供品,品读的是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感悟的是源远流长的面塑文化,领悟的是民间艺术的视觉享受,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一)追朔历史
面塑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面塑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独特的饮食文化生态,形成了系统性、阶段性、传承性和地域性。黄河流域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摇篮。黄土高原又因黄河滋润,自然之富,物产之丰,饮食结构带有明显的食草性。据记载,自汉代有石磨后,就出现了“饼”的面食;宋代《梦粱录》就有把面塑用于节庆、祝寿等喜庆日子的记载;清代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考古学家在汉墓中也发现过一些残破面偶,在唐墓中发现过面制的人俑和小猪等,这些虽不能确切地说明中国面塑的起源时间,但也证明了面塑的悠久历史。经过几千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传统面塑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山西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也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的手工艺品。面塑以造型艺术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过去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所以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属一大憾事。山西面塑又叫面花,既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也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岚县面塑兴于明代,盛于清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5年省文物局在岚县东河元代古墓中发现,古墓东墙绘有仕女手托面花的壁画;另有乾隆版《岚县县志》“岚县冬长,人喜蒸花”的记载。至于岚城镇北街村面塑,源于何时已无据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塑民俗从未中断过。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岚城各家各户都会把自家精心制作的精美的面塑摆供出来,举行礼祭仪式,作为当地一种特有民俗永续传承。面塑品位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场面气势恢宏,规模盛况空前,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外游客的光顾与青睐。
(二)讲述传说
百姓真情流淌民间
大凡流传久远的文化,都会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讲述它久远的历史。自古以来,面塑摆供就是民间祭祀神灵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岚城面塑,俗称“岚城面供”,是流传数百年的岚城庙会祭祀的一种形式。当你走近这如花似锦的面塑供会现场,岚城人都会津津乐道于一个“孝感天下”的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岚城北街有一位善良贤惠的年轻媳妇,名叫慧莲。在她结婚过门不久,就失去了丈夫。婆婆因此而双目失明。年纪轻轻地就当了寡妇,终日里侍奉年迈的婆婆,心里自有说不出的无奈苦衷。按理说,她完全还可以改嫁,去寻找新的生活,但她撇不下苦命的婆婆,尽管有人说婆婆还对她百般刁难,她却忍气吞声,独自承担起种地持家、侍奉婆婆的生活重担,慢慢地用一颗善良之心去感化婆婆。为了医治婆婆失明的双目,她不辞辛苦,四处求医,直到把家里的东西卖了个精光,婆婆的眼依然没有治好,于是,她只好四处乞讨为生。
某年的一天,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婆媳俩宿在一座破庙,饥寒交迫,昏睡在地。朦胧中,慧莲看见有一位白衣白发的老人手持佛尘,飘然而至。白发老人对她说,世间难得有你这样善良贤孝的女子,你的德行已经感动了上帝,我今天就是奉了上帝之命,前来成全你的善心的。说着,用手中的拂尘在婆婆的双目上轻轻一拂,顷刻,盲婆婆的双眼放出了光芒。慧莲甚是感激,随即跪地拜谢。白发老人将她扶起,又将治病之秘方传授于她,要她为百姓治病救难。从此,她按照白发老人的嘱咐,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行医乡里,惠泽百姓。殊不知,她竟然成了一位神医,经她亲手所治的病人十之八九都能康复。因此,当地老百姓都十分敬重她、感激她,并亲切地称之为“神医仙姑”。据说,仙姑活到90岁而坐化。为了纪念她,乡亲们就在她坐化成仙之处修建了一座庙;把她坐化成仙之日(即农历二月十九日)作为一年一度的纪念日。因为她坐化成仙之日正好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所以当地百姓觉得她就是观音菩萨再世,于是把她当作观音菩萨来供奉,因为在百姓心目中仙姑就是菩萨,菩萨就是仙姑。正因如此,在面塑节上,岚城北街的北头就有一座白衣神龛,里面端坐着一位白衣大士,这就是故事的主人,也即百姓心目中的观音菩萨。由此可见,岚县面塑不仅是一种食品、一件艺术品,它更是岚城老百姓心目中的一种心灵崇拜、一种希望的寄托形式。
在岚城村的北头,也即北街的尽头,有一座恢复了的观音祠堂和一座相对而建的戏台。每当农历二月十九日这一天,除面供外,这里还要连唱三天大戏,戏文主要内容是家庭和谐、孝顺长辈有关的剧目。台上是历史人物,台下是现代群众,穿越时空岁月,共唱人间伦理。土墙相围的院落里,观戏者如云,时光轮回,人心惟微。
(三)古巷长街
千件面塑奇葩绽放
农历二月十九日,天刚蒙蒙亮,岚城村民早已争先恐后地将自家捏制的面塑供品摆放到北街200多米长供台上。据岚城镇副镇长李莉同志介绍:岚城供会仪式要进行“请神像”、“供会”2大程序及20个小程序后,供会才能正式开始。上午9时许,笔者走近岚城北街供会,眼前豁然开朗,整条北街中间以200多米长条形供台为主线,千余件面塑作品被摆成一条“面塑长河”,孔雀、狮子、仙人,各色面花、面塔高低错落、大小不一、造型各异,远远地望去,宛如一条长长的中华巨龙,又像似一道绵延靓丽的艺术长廊,吸引眼球。走近面塑,从面塑造牌楼高处向北望去,狭长街道中间一条白花花的彩练向北延伸而去,直至“白衣大士”神龛下面。街道两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耳边不时传来游人啧啧的称赞声和照相机拍摄的咔嚓声。整条街上天空吊的、台上摆的,有面人、面虫、面鸟、面花、面塔、面楼、面马、面龙、面凤,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最吸引眼球的是,“金猪送福”面塑作品,各种猪型的面塑,有的手持红色中国结,有的身披金袍肩挑箩筐,还有的猪宝宝围绕在猪妈妈身边,追逐打闹,造型活灵活性、憨态可掬,艺人的巧手匠心令人感叹。值得注意的是,艺术节还增加了“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两个展示主题,孔雀开屏、一帆风顺、美丽乡村、年年有余、百年好合、财神送福、国色天香等。笔者徜徉于面塑长廊,边观赏边品读,琳琅满目的面塑供品,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精美绝伦的妙手技艺,气势恢宏的壮美场景,蔚为壮观,赏心悦目。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面塑作品,续写着岚城面塑文化的历史传承,也被全国各地爱好的人们追崇着、倾慕着。此时此刻,笔者看到的是面塑作品,欣赏的是艺术作品,感到的震惊震撼,领悟的是民俗文化。
岚城供会,面塑作品造型多姿多彩,有动物、花草、人物、吉祥物;面塑选题丰富多样,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剧情,手法多样,风格质朴。诸如,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寿星、寿桃;象征喜庆吉祥的如意壁合、鱼跳龙门、马上封侯;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悟空降妖、八戒偷瓜、天仙配、鹊桥会等,岚城人民以此来祭祀心目中的菩萨。总体来看,岚城面塑作品特点是,简洁浑厚中突显粗犷,朴实典雅里透现精巧艳丽。与其它供会相比,岚城供会场面之壮观、仪式之隆重、形式之独特、制作之精美,堪称一绝。
据了解,今年面塑艺术节由往年5区1院扩大为7个展示区1个文化大院。面塑文化节期间,除面塑品牌主打外,还辅助有民俗文化、晋剧艺术、岚县八音展演,岚城秧歌、威风锣鼓表演,以及书法摄影展、岚城古镇游等活动助兴,极大地丰富了岚城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
(四)传承面塑
非遗文化薪火不断
岚县面塑技艺的传承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主要以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传播。因为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岚县面塑正是源于民间艺人之手,且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据有关资料介绍,岚县面塑主要传承人有张香花(李成秀的继母)、李成秀(岚县面塑省级传承人)、刘毛兰、牛秀英、李亮盘、牛秀莲、程香梅、袁建华、梁春英、李玉平、王东梅、刘兔平、杨改英、刘四连等,从她们生活经历与传承贡献来看:其一,她们全是女性传承人;其二,通过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等渠道获取技艺;其三,本人爱好,勤学苦练,传承中不断创新,创新中追求完美;其四,题材内容丰富,表现形成多样。旧社会,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被视为是一种“小玩意儿”,也是根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岚县面塑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重视,“小玩意儿”已从幕后走到前台,登上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大殿堂。
(五)千年古镇
探寻岁月悠悠
走进岚县岚城,不能不了解古镇历史。岚城,地处吕梁山之北端,汾河之源头,公元533年,北宋孝文帝在今天岚城镇设置岚州府,此后的1000多年间,岚城一直为州县治所所在地,1950年县城由岚城搬到十几里外的岚县东村,历经朝代更替,岁月冲刷,黄土高原上的这座古城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隋、宋城垣的遗迹,以及完整的街巷格局。整个岚城由一条十字街分割为东南西北四条街,四条街四个村,北街村就是岚城面塑的举办地。千年的时光悠悠而过,当初建造这座古城的人们一定没有想到,有一天这里会失去往日的荣耀,曾经繁华热闹的都市留下的只有残破的城垣和依然坚守的面塑供会。年复一年,岚城供会依旧在这片黄土地、这座老城、这条北街上如期上演。
走出喧闹的北街,漫步古镇的街巷,步入一家家老宅旧院,用心去体验昔日的岁月。岚城虽说并不富裕,但它的建筑很有特色。房屋建筑都很规整,瓦顶砖墙,韵致犹存,隐约可见昔日古城的规模和气派。据说,在北街曾有独特风韵的六角钟古楼,是岚城独有标志,可惜因故被拆毁。民间曾有“岚城有个钟古楼,半截插进云里头”的赞誉。沿着村边小路,登上被称为狮子崖的黄土岭上,站在古城墙上,虽残破遗迹不堪入目,但古城历史真容依旧可见。岚城,历史上曾是岚县的旧岚城,初建于公元6世纪的隋朝,后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至明万历八年为了抵御蒙古瓦刺的侵扰,历时3年始建成宏伟坚固的砖城。沿着城墙残垣断壁,处处可见碎瓦残片,城墙外是深深的黄土沟壑,形成一道天然的防御工事。沿着城墙根部行走,用手去抚摸着残存的城砖,岁月虽使其变得斑斑残缺,但欣喜的是小城面塑遗产传承不断,且日益辉煌灿烂。站在古城墙边沿,极目远眺,隋城、宋城遗址残留的厚重城墙和明清古民居让人感觉到岚县厚重的历史。黄土高坡相邻之下的岚城地势开阔平坦,实属一块风水宝地。1300多年的风雨春秋,黄土之下沉淀了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岁月悠悠演绎了多少历史等待着后人去发现,见证了无数次古岚城面塑供会的北街,虽已失去了旧日的美好模样,但岚城人民古老的记忆犹存,岚城面塑这项古老的技艺,正在今天续写着新的辉煌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曾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言:“要不忘历史,汲取精神养料。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追述岚县的面塑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在岚州大地上,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伟大祖国灿烂民族文化中应当是比较灿烂辉煌的部分。它承载了先民的哲学、美学、民族史学等诸多的文化内涵。其中,民俗活动是中华炎黄子孙的精神基础。岚县民俗文化在民间有着十分广泛和厚重的群众基础,民间蕴藏着鲜活而丰富的内容。岚县面塑艺术价值,体现在民俗、审美、教育、经济价值四个方面。岚县面塑其实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也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岚县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如同西方人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画是无字的圣经一样,面塑艺术也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过去,面塑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随着岚县全域旅游业的发展,岚县面塑这种“小玩意儿”更能彰显其文化魅力,这或许应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