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生 活

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

主要在北方。《史记》、《论衡》、《风俗演义》等古籍都有记载。《岁功典.端午部杂录》说:“五月五日,采繁蒌、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黄叶、苍耳叶、青蒿叶和石灰捣为团,如鸡卵,暴干,抹以疔疮,大神验。”陕南群众流传说“端午百草都是药”。关中和陕南等地,小孩和少女要戴香包,香包用五色丝绸和布料以及五彩丝线制作,中间包着山奈、细辛、艾叶、藿香等香味药物,戴香包的目的是“消灾去病”。北方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菖蒲、艾叶,说是可以“辟邪”。端午季节,进入仲夏,蚊蝇活动频繁,疾病易于发生,以上种种都有一定的避秽、去毒、防病作用,古人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还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这一天又称“浴兰节”。

此外,这一天还是为着纪念诸多志士贤人,而不是只纪念屈原一人。有说是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陈临的。据说伍子胥也是五月初五那天被吴王夫差杀害。而伍子胥是我国历史上训练水兵的第一人,龙舟赛因而被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的活动。东汉曹娥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溺死于江,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地哭了七日,然后投江而死。这么多名人死于五月日,这就巧了。不过,在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时,没有吃粽子一说。至于陈临,商务印书馆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有条目,说他是“后汉香山人。字子然。为苍梧太守,推理而诚。尝有杀人者为吏所获,临知其无嗣,令其妻侍狱中,后产一男。郡人歌曰:苍梧太守惠及死,能令人死不绝嗣。”

农历五月五日为什么称“端午”?“端午”是什么意思?“端”是初始的意思。古人常将“五”与“午”通用。按地支排列,五月又正是“午月”。所以端午又叫“重五”或“重午”。《辞海》说:端午有两个含义:一是“夏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二是“泛指初五日。……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还须指出,古人曾将农历五月五日作为多个节日,除了上面提到的浴兰节外,还有道教的“地腊节”,明清时北京人将此日称作“五月节”或“女儿节”。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来历,至少有八种说法:屈原说,夏至说,龙节说,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伍子胥说,介子推说,曹娥说,陈临说。我的朋友巫其祥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著有《中国节气与节日》一书,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节气与节日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他在端午节一节中概括说:“端午节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这说法颇有见地。总而言之,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有多个来源,多种活动,内涵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