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桥”见变化

□ 闫瑛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70年来,中华大地沧桑巨变。纵观世界,放眼国内,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一得以实现。不用说工业、农业、国防、教育、生物、科研,衣、食、住、行都无处不展现着迷人风采。今天我以小见大,只说说离石的桥之变迁,来体现祖国70年来的巨变。

小时候,离石城与周边的凤山底村、瓦窑坡村、西崖底村、上水村、下水村、马茂庄村是隔河相望的。冬、春季节,人们用大的石头间隔摆在河中做踏石,人们踏着“踏石桥”过河;或用两块木板一对一对地搭在河的中间石垛上,连接在两岸边,简便的窄窄的桥,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夏、秋季节河水上涨时,踏石淹没了,木桥拆了,人们只能公式水过河。发洪水时,马茂庄、西崖底河上有几个背河的人,马茂庄的河上有不大的木船摆渡。那时候的人们很节俭,一般舍不得花这个钱,大都冒险淌水过河。真是隔河不算近,隔山不算远。上高中时,上水村的同学星期六因发洪水回不了家时,我就带她们到我家吃住。

高中毕业插队后当了村里的代销员,夏秋季节每次到交口供销社进货都要过河,有时担着公式栳,有时扛着自行车,赤脚走在河水里,河里的石头膈应地走不稳,河道高低不平,心惊胆战地深一脚浅一脚地过河,裤腿常常是湿的,干了之后是僵的……

吕梁地区建立后,随着机关单位和人口的增多,制药厂、粮干校等单位设置在马茂庄村,地区医院、卫校、水利局等单位设立在北川河北岸。政府修建的北川河大桥、马茂庄大桥以及几座吊桥成为城区和周边的交通枢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要致富、先修路”已成共识,公路桥梁建设以令世人惊叹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变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政府的倡导下,离石区的企业家们和政府修桥铺路,造福大众,三川河上搭建起一座座大桥,一桥一景,流畅简洁,美观大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成为离石的交通动脉。加之政府实施亮化工程,在大桥上配以先进的泛光照明设备,一到夜晚,丰富多彩的灯光大放光明,一座座大桥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桥之两岸五颜六色的灯影在闪动,好似流淌着一串串耀眼的珍珠,又像是一行行闪烁的星星在移动,烘托出城市中心区域的庄重、亲切、优雅的格调,使城市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吸引力,让人赏心悦目。这座座桥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还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进入新时代,离石城区平地耸立的几座立交桥,贯通东西南北, 缓解了学校、幼儿园等处的交通拥堵,成了城区的又一道雄伟的风景线。

与时俱进,吕梁白马仙洞旅游景区建起了玻璃吊桥,站在桥上,无论俯视、仰视、远眺都能让游客体验到一种空中漫步的感觉,给登高望远的游客增添了其他游乐设施无法超越的体验乐趣。吕梁新区、飞机场附近的斜拉桥展示了现代化城市的步伐……

桥,实现了城区与四周的无障碍连接,也成就了政府与群众心与心的互通。作为一个长于斯的离石人,我见证了离石城市的发展,也见证了离石桥梁的变迁。桥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窄变宽,为我区城市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抚今追昔,书写离石地从踏石桥、木桥、吊桥、钢筋混凝土桥、天桥、玻璃桥、斜拉桥的变迁,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告诫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是幸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享受着现代化生活,享受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我用自己的心声书写出来的这篇《‘桥’见变化》敬献给我们伟大祖国母亲!我衷心地祝愿伟大祖国母亲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祝福我的家乡蓄满发展创新的正能量,朝着和谐宜居新城的理想目标,扬帆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