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遵照中共中央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向江南胜利进军。与此同时,华北各兵团攻克太原,解放了山西全省。西北解放军解放西安之后,向兰州、西宁等地挺进。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军区和原晋绥边区的大批干部告别了革命根据地的人民,集中到晋南临汾,准备南下。就在这个时候,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新闻干部训练班于6月24日开学,为新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培养人才。
这期新闻训练班设在临汾城内,学员60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原《晋绥日报》与《晋南日报》新训班的学员,三分之一为西北军大绥蒙分校和临汾师范等校选送的学员。笔者就是由临汾师范党组织推荐,考取新训班的学员之一。几个月后,新训班的师生,大部分随军南下到了四川,在成渝等地从事新闻工作。
《晋绥日报》新训班
为了讲清总分社新训班的情况,需要先介绍一下《晋绥日报》和《晋南日报》先期举办的新训班。并简要地叙述这两张报纸的情况,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晋绥日报》是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出版的地方党报,是晋绥分局的机关报,是晋绥解放区六百万人民的报纸。它的前身《抗战日报》创刊于1940年8月18日。1948年,毛泽东主席从陕北向河北平山转移途中,曾在晋绥分局驻地——兴县蔡家崖接见《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就报纸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这就是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晋绥日报》坚持“为晋绥人民办报”的思想,在贯彻“全党办报”方针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验之一,举办短期新闻训练班(或研究班),组织通讯干事和骨干通讯员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1949年2月在兴县高家村开办的新训班,吸收新参加革命的学生参加,学员有20多人。班主任纪希晨,指导员鲁石。纪希晨同志是河南伊川人,1936年在洛阳省立第八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革命圣地延安,曾任陕北神府县抗日青年救国联合会主席。1945年到《抗战日报》工作,随军采访,写了许多通讯报道。1948年聆听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记录整理了这篇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文献。鲁石是《晋绥日报》的老同志,长期从事通讯工作和记者工作。他们领导学员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1949年5月1日,《晋绥日报》在完成自己的光荣历史任务后停刊。新训班学员王锦、林捷、薛善荣、张四维、张怀珍、张杰、李佃英等10多人随报社同志到晋南,参加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新训班学习,部分同志参加《晋南日报》工作。
《晋南日报》新训班
《晋南日报》是中共晋南工委机关报。1948年5月临汾解放以后,《晋绥日报》即抽调一批骨干编采人员来到晋南,在晋南工委领导下,于9月10日创办了《临汾人民报》,1949年元旦改名为《晋南日报》。同年7月2日,因报社人员准备赴新区工作而停刊。
晋南地区当时有临汾、运城2个直辖市和3个分区、29个县,不仅有广大农村,还有临汾、新绛、运城、曲沃等不算大的工商业城市,有盐池、铁路等重要企业。在这样的地区办报,和老区农村办报有所不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报方针?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晋南工委的请示,于1948年8月15日作了关于城市党委办报方针的指示。指示就报纸的服务对象指出:“虽然,报纸的读者是县、区干部、知识分子及工商业者,报纸要为他们服务,但我们的报道主要是为工人和农民服务。这就是说,我们主要是代表工人农民(同时,代表工商业者与知识分子),向工商业者与知识分子说话;我们的消息,主要是反映党的政策和战争、生产、支前、工农兵生活等。”“报纸的主要消息,应来自农村和工厂,其次来自市场、学校等其它地方。”指示在报纸副刊问题上指出:“副刊在城市是很重要的,必须办。但副刊的原则,应是深入浅出地对读者作教育工作。不管是论文、小说、随感、常识介绍、批评、群众意见与答复等,从新民主主义政治观点上来看,主要是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这是自抗战以来,中宣部发出的第一个关于城市办报方针的指示。《晋南日报》是《晋绥日报》的同志(部分)在进入大城市办报之前在小城市办的一张报纸,中宣部的指示不仅对办好《晋南日报》起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这些同志以后在成渝等地办报有长远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时候,《晋南日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创刊不久即开办了新闻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新训班学员46人,一部分是从各县、市委调来的,一部分是面向社会招考的,校址在临汾县伍默村。班主任汪涛,广东汕头人,1940年筹办《抗战日报》时就参加了报社工作,报纸创刊后一直在报社资料室、通讯科做记者、资料编辑等工作。指导员成刀戈,山西襄汾县人,1936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入太原军政人员训练班学习,后在抗日新军任连指导员、纵队政治部宣传干事、代理科长。1940年《抗战日报》创刊时到报社工作,曾任《晋绥日报》《晋南日报》记者、特约记者。这期新训班于1948年12月2日举行开学典礼,《晋南日报》社长郁文同志(后曾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总编辑阮迪民同志(随军进入兰州后,参与创办《甘肃日报》,担任社长兼总编辑)讲话,勉励学员们要集中精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好本领,准备到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这一期学员除在校学习外,还到农村实地采访,于1949年3月毕业,分配在报社工作。第二期新训班校址迁到临汾城内塘子口巷13号,学员58人,是面向社会招考的。1949年4月5日开学,6月下旬结束。部分学员随军去西北,部分转入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新闻训练班学习。
新华社总分社新训班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和《晋绥日报》采访通讯部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总分社新训班实际是《晋绥日报》《晋南日报》两家新训班的继续,是在两报新训班的基础上办起来的。本文在晋绥新训班的总名称下将这几个新训班合起来叙述,是为了使情况更全面一些,脉络更清楚一些。
总分社新训班指导员仍为成刀戈,班主任李蔚然,山西洪洞县人,1936年就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西安事变前后,在西安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2月,他克服重重困难,把自办的《长安晚报》印刷厂和人员带到延安,为党立了功,后曾在《晋绥日报》作编辑工作。新训班干事为王宝臣。
总分社新训班开学典礼上,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社长常芝青同志(原《晋绥日报》社长、《晋南日报》社长)讲话,明确提出:本班的宗旨是培养到新解放区办报纸与通讯社的新闻干部。他阐述了人民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一、要有为人民新闻事业不懈奋斗的事业精神,这种精神必须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观点上。二、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的基础,对毛泽东思想有基本的认识,直到精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透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而且要熟悉党的各项具体政策。四、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知识,并逐渐精通业务。他的讲话给全体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全班教学中总的指导思想。
新训班学习的课程为:时事问题、中国革命、思想修养、唯物史观、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观点、新区政策。学习的方法是:以自修为主,教学合一,共同讨论,由教员解答或报告。给学员上课的老师有常芝青、李蔚然、成刀戈,还有新华总分社总编辑高丽生、原《晋绥日报》总编辑杨效农、《晋南日报》总编辑邵挺军,以及两报的编辑记者黄照、纪希晨、甘惜分等。重点学习的文件和文章有: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将革命进行到底》《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论人民民主专政》。学习生活紧张而愉快,学员们如饥似渴地吸取新的知识,认真地改造思想,文体生活很活跃,原定三个月的学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9月上旬,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在前往北京途中来到临汾,检查南下准备工作。他在党政机关、军区和党校的干部大会上作了多次重要讲话,号召大家认真学习党在新解放区的方针政策。他还阐述了进入城市后要迅速抓好新闻广播机构的接管工作,尽快办好我们自己的报纸,以及尽快恢复生产,搞好社会治安等问题。
新训班师生下四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临汾城内广场举行了动员南下的万人大会。这时,去西北陕西、甘肃、新疆的同志已经出发,南下的具体目标是四川。
按照党中央和军委的决定,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南行署、晋绥军区等领导机关即行撤销,除军区的3个警卫团以外,所有准备南下入川的干部、干校学员、警卫人员16000余人,全部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后改称西北入川工作团),按系统分编为5个梯队,下设若干大队、中队、分队,每个分队都配备有枪支。工作团给每个团员发了一套军装,给家属发了军属证书。对留在山西工作的同志都作了妥善安置。
晋绥新训班成为南下工作团的一个分队,参加军事训练。因为要长途行军,准备战斗,学员们学习了打背包,负重行军,还学习了步枪实弹射击和投掷手榴弹。10月24日,总分社在临汾编辑出版的《每日新闻》刊登启事,宣布停刊,这预示着出发的日子已经临近。10月底,领导在体育场召集新训班学员讲话,宣布南下的同志分作两路,一路由常芝青带队,经由武汉去重庆,一路由杨效农带队,经由西安去成都,部分学员留在山西工作。去重庆的学员有温磊、侯克强、彭雨、张杰、张怀珍、段惠、荆子玉、贾扬管、刘振等9人。去成都的学员有张尔杰、王锦、曹国玺、张强、杨庚虎、王克、张鹏柱、范纪珍、关桂荣、任百科、徐茂森、王长庚、白云昭、杜晓鹏、李佃英、张四维、席新梅、陈志清、林捷、贺万山、李文科、康振平、李英、王广驹、张毅、谢德全、王瑶、贺谟、曹潮等,新训班早期的学员高文、梁振明、王夫等同时入川,共计30余人。留在山西的有王宝臣、秦洪彦、张愚夫(宋莎荫)等。去重庆的同志经由太原、石家庄、济南、徐州、郑州到达武汉,随二野大军入川,全部到《新华日报》工作。去成都的同志,经由西安、宝鸡,随一野部队入川,大部分到《川西日报》工作,有些同志到地县担任通讯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