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宝银先生:以武会友 传播太极

□ 王秀琴

与宝银先生相识已多年,在我心中,他是个温和慈祥的长者,是个执着坚韧的太极求道者,是个甘于铺路架桥的热心人,是民间太极默默无闻的倡导者、推动者、组织者。

秉承师志 勤习不怠

宝银先生习太极,早矣。年少时,体质弱,师从汾曲村太极高手王志宏,一练一生,一学一辈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在宝银先生眼里,他的师父“好读书,有学识,重武德,同仁皆敬之”,对“拳论拳诀,熟记如流,且颇有见地,对推手技艺,圆通无阻,柔内含刚,以巧化见长,颇识太极的沾、粘、连,随与舍己从人之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之尊,重在培志育德。宝银先生的师父常以太极之道授之“益寿是上乘,打手是末意,”“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勿徒作技艺之末也”,论及习武,师父教导他“好者如牛毛,练者如牛角,成者麟角是也,而何以成呢?贵在一个恒字。”宝银先生正是秉承师志,勤演练,不懈怠,持之以恒。

艺术也好,文学也罢;拳术也好,技艺也罢,在坚守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只要真正向前迈进一小步就是创新。宝银先生秉承师志,继承传统,日日为继,久久为功,恒进不止,他重感悟,重推手,重理论,重实践,不仅是向前迈进一小步,在许多人看来,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既是对恩师的拳拳缅怀,更是对太极拳理拳艺的贡献与推进。

纲举目张 感悟心得

宝银先生不仅勤演拳,而且勤笔耕。他是老三届,文笔好,古文基础尤其深厚,练拳之余,他常常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写成文,国内各种太极武功杂志上常见他的文章,各大武术期刊的编辑主编与之皆为好友、拳友、文友。其实,文场武场皆道场,人之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日常生活小事,待人处事接物,都是演拳问道,都是修性养性,都是悟道证道,都是太极阴阳。宝银深悟此道,深解此意,故而时时刻刻,或茶余饭后,或候车等人,只要有感悟心得,便掏出手机记下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宝银先生开始证悟太极,到现在已有30余载。这些年间,他先后出版《情系太极》六册,一册比一册精致,一册比一册精细,一册比一册水平高。

如今我案头一册《情系太极续六》是他从1994年到2019年的文章汇编。从这些汇编中,我粗略作了一番统计,宝银先生直接发文阐释《太极拳论》的文章就有十几篇,而全书三分之二篇章皆为阐释其中章节,比如关于公式,宝银先生为文好几篇,“何为公式?坎属公式,上虚下轻中间盈。如何公式?公式要撑,逢阴是阳逢阳阴。何处公式?处处公式,浑身无处不是公式。何以公式?势势公式,十三总势都含公式。”“平公式立公式与侧公式,下中公式与上公式。斜公式反公式螺旋公式,左公式右公式综合公式。手心朝内或朝上,中指指向鼻尖尖。说来道去需明理,真正感悟公式实修。”“全身是公式,浑身是公式,周身是公式,满身是公式。全浑周满不一样?全浑周满有区别。中国文字很奥妙,字字内涵总有别。”他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众,众而群,由小众到大众,由小群到大群,普及太极。

因为宝银先生对《太极拳论》吃得透,问得清,抠得细,他反复追问,仔细琢磨的精神,不仅影响着身边习太极者,演武者,而且只要与他微信者,他都会悉心关照,耐心推广,关照者,推广者,必以《太极拳论》为纲,以《拳论》内容为目,既重拳论,又重拳义。

传播为乐 付出为甘

经年累月,宝银身为民间太极传播者、组织者、推动者与证道者,身边有诸如马国强、姜银兰、刘海山、岳建中、魏明宽、成小中、潘俊仙、马润兰、梁海萍等十几位太极骨干,武术爱好者。他们积极倡导,勤学苦练,成绩斐然。这些人以传播太极为乐,无怨无悔,以付出为甘,默默无闻,他们每年都会组织全省县市太极好者,进行推手交流活动。道不远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心暖人,得太极真义,悟太极真道,绵延不止,生生不息。以这十几人为核心,他们身边又聚集了一大批太极好爱者、习演者与求道者。这一大批人来自全省各地,太原、寿阳、汾阳、祁县、孝义、交城邻近县市者尤众。每次搞展演及推手活动,不仅为太极拳爱好者,武术喜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而且还为推动太极拳及武术的融合、提升与精进创造了机会,为武者与武者之间、道友与道友之间,增进了友谊。天下武术本一家,无形当中,宝银先生与其一帮道友将文水这一武术之乡的武魂、武德、武义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功在当下,义在千秋。